鹽水區

大豐南天宮(蔡觀音廟)

大豐南天宮最早奉祀廣澤尊王(四太保),據廟誌之記載,乃由一位大陸人氏攜奉來台,路經大埔,客途其間與庄民話得投機而成莫逆,盤桓數日即將離去時,廣澤尊王突然降駕啟示,謂其金身要定居大埔,以保境護民並負有重大任務,然當時大埔人口尚稀,經濟拮据,因此搭建簡單草壇安祀。
 

光緒5年(西元1879年),大埔庄民至舊稱諸羅山社之草地尾迎請文衡聖帝令旗蒞庄奉祀鎮守,並與廣澤尊王同祀於草壇。文衡聖帝蒞大埔庄後,神威赫澤、庇祐生靈,庄民有感神恩,遂倡議建廟,鄰近數庄亦立起響應,光緒33年(1907年),為慎選廟地,便迎請南鯤鯓五府千歲踏擇廟地,擇定現址建廟,並賜名南天宮。據《鹽水鎮誌》之記載,南天宮建於明治44年(西元1911年)。
 
南天宮後殿為青峰寺,主祀蔡觀音佛祖,據傳最初廣澤尊王驆駐大埔之因,乃負有護法佛駕(蔡觀音)出世之任務。主祀的蔡觀音是在西元1876年出生的鹽水田寮人,名為蔡鴛鴦,在家中排行三女,之所以會這麼鉅細靡遺,是因廟方現在還保有日治時期的戶籍謄本為憑據。
 

護庇宮

鹽水護庇宮主祀天上聖母-媽祖,鹽水古名「月港」、「月津港」,是倒風內海的港口之一,就港口的繁盛而言,有「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的說法。而臺灣的古港口多半建有媽祖廟,保佑漁民、商船的海上安全,是出海人的精神支柱,從廟內留存的眾多媽祖神像就可印證這一點,這些神像皆是由清代糖郊(糖商)、𥴊郊(雜貨商)、布郊(布商)、水(油)郊(販賣水和油的商人)等奉迎而來。 鹽水護庇宮廟貌古樸,廟內的裝飾藝術皆是名匠作品,石雕為臺北大稻埕陳姓石雕家族、木雕為田中陳壬水、剪黏為安平葉家葉進益、彩繪方面則有潘麗水的四幅壁畫,可以說匯聚了自清領到戰後,各領域傳承百年的精湛技藝。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中壇元帥、虎爺、順風耳將軍、千里眼將軍
 
藝品導覽:太監宮女門神彩繪
鑑賞重點:優雅地托物

月津港親水公園

一府、二鹿、三艋舺、四月津,是代表鹽水小鎮風華的最佳寫照,曾是台灣第四大城的鹽水小鎮,每年元宵皆吸引大批遊客湧入,爭相前往接受萬峰齊發的蜂炮洗禮。
從2012年開始舉辦的月津港燈節,也讓月津港親水公園的名氣大增,每當燈節期間真的是萬頭鑽動,絢爛的月津港燈節河景已成為春節期間台灣必到的重要活動。
而在平日「鹽水月津港漫遊」的散步路線,也帶領旅人感受不同於以往印象的鹽水,跟著專業導覽老師的腳步,從月津港邊的橋南老街出發,走過清朝時代的老街、日治時期二層樓式街屋、仿巴洛克式建築街景,從巷弄古道老街屋一窺鹽水老城鎮昔日風華,有如穿越時空一般。

月津港親水公園的美有如隱居在鄉間的年輕姑娘,帶些輕柔,帶些典雅,以沉魚落雁形容還不足夠,那美是讓明月都看到沉醉而落在月津港中。

永成戲院

永成戲院在1945年開張成立,但其前身並非戲院,而是黃直先生經營的「永成碾米廠」,日治時期,黃家的碾米廠,因與日本政府長期合作的關係,累積廣大的官商人脈,生意相當興隆,二戰爆發後,碾米廠也受波及,日人撤出台灣後,受到重創的碾米廠風光不再,黃直先生便將其改建為戲院,也就是永成戲院由來。

變身戲院後成了鹽水一帶政商名流的聚集處,除放映電影之外,有時也請戲團前來演出,在當時可說是鹽水一帶最具規模的戲院。但隨著時代變遷,永成戲院在2000年歇業,後來由台南市政府耗資千萬重新整修,裡面保留戲院當時播放的布簾、檜木長座椅及老電影放映機,在年節還會播放老舊的影片,戲院裡還有與拍電影相關器具、古老的影片膠帶及當時有名的影歌星所簽名留下的足跡,目前除了播放電影也可當成演歌仔戲及布袋戲的戲場成了多功能演藝廳,館外也有與電影相關的藝術裝置,來鹽水不可錯過。

鹽水天主聖神堂

鹽水除了蜂炮和燈節,還有一個隱藏版的景點,便是中西風格合併的「天主聖神堂」。 有著屋瓦、斜屋頂、紅色樑柱,濃濃的傳統廟宇建築風格,走進一看,內部的裝飾則會讓初次造訪者感到滿滿的衝擊。寬敞的空間、祭壇、兩旁的木頭長椅,和其他教堂無異,但一根根紅色的楹柱,以不同的字體寫著書法對聯,甚至連台灣廟宇常見的「白菜葉」柱頭、木雕雀替都一起出現。所見的壁面皆充滿了彩繪,仔細端詳內容,會發現就像是把聖經的故事用傳統廟宇彩繪的「語彙」重新呈現一番,包含了人物造型、食物、植物等,都像是台灣人所熟悉的廟宇壁畫。 如此文化融合的建築風格有其背景。1955年來自德國的首任神父胡國臨來到鹽水,開始福音的傳佈工作,為了融入這個「習慣講台語、到廟裡拜拜」的鹽水小鎮,神父也努力講台語,後有李少峰神父以在地化元素改建的教堂建築,目的是為了拉近跟民眾的距離。在天主教已經廣為台灣人認識的今天,這樣的建築具有珍貴的時代意義。

※天主聖神堂非觀光景點,請民眾尊重規定,勿擅自闖入參觀。

台灣詩路

此處是由愛好台灣文學的林明堃先生所打造。他夢想造一個台灣詩的故鄉,讓更多人可以認識美好的台灣詩,於是在木棉道下建造了台灣詩路,將《菅芒花》等九十幾首耳熟能詳的台灣詩句,燒成陶片嵌在紅磚牆上。
 

台灣詩路園區中種植許多花木,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花木盛開。除了最受歡迎的木棉花,還有黃花風鈴木、蓮花、台灣欒樹、金鐘花、雞蛋花、芙蓉、洛神等,每個季節為詩路披上不同繽紛顏色的外衣。以詩舖成的田邊小路,與周邊的花景相融,形成一條美麗的詩人步道。
 

許多遊客在此散步泡茶,靜靜享受文學帶來的心靈豐富之感及田野間花草的芬芳,偶遇林明堃老先生用台語吟詠台灣詩,更增添此處的台灣韻味。

鹽水橋南老街

走進橋南老街中,總會聽見熟悉的聲響,那是老街上泉利打鐵舖百年以來每天在規律時刻傳出的聲響,曾是鹽水第一條街道的的橋南老街在月津港淤積之後逐漸沒落,幾百年前商賈雲集,港運繁忙的噪雜已然不見,只剩下整排的老街屋延續著當年的故事,可至橋南歷史文物館尋幽探古或到橋南咖啡屋坐著遙想當年。
 

早期老街上以藥籤遠近馳名祀奉玄天上帝的北帝殿,依然香煙裊裊,藥籤似乎也因為時代的演變成了鄉野傳奇,穿過廟旁就可以來到月津港公園邊,而每年月津港燈節是橋南老街周邊最熱鬧的時期,華麗的燈飾從公園一直延伸到整條橋南老街,非常具有春節年味,與平日的幽靜完全不同。
 

在老街附近散步,也可到附近點心城品嘗鹽水意麵豬頭飯及豆簽羹,吃飽後再到銀鋒冰菓室吃個紅豆牛奶冰或隱藏版的西瓜檸檬汁當餐後甜點,是玩橋南老街的最佳方式。

鹽水武廟

鹽水武廟主祀關聖帝君。相傳明朝末年,麻豆一位信女所供奉的關聖帝君畫像,被一陣風吹到了十多公里外的鹽水的一棵榕樹上,並且無法請回,當地人以為神蹟,便就地建廟奉祀,一直到今天都是鹽水的信仰中心。

「鹽水蜂炮」除瘟疫 想到鹽水,第一個印象大多是聞名海外的「鹽水蜂炮」。起源於清末瘟疫橫行下,關聖帝君出巡繞境,利用「爆竹伏瘟」,沿路施放煙火鞭炮,後來演變成為每年元宵節繞境、施放蜂炮的傳統。

月津港賞花燈 除了緊張刺激的蜂炮外,古有「月津港」之名的鹽水,有溪蜿蜒、映照月光,近年來舉辦的「月津港燈節」則廣邀國內外藝術家為鹽水點燈,設計與環境呼應的燈光藝術。

主祀:關聖帝君
配祀:關平帝君、周倉將軍、觀音佛祖、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呂純陽祖師、岳府千歲、文昌帝君、司命真君、玉皇大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藝品導覽:三川殿樑枋彩繪
鑑賞重點:全國唯一的蜂炮主題樑枋畫

月津港-聚波亭大眾廟

舊時鹽水月津港商賈商船林立,聚波漁火是當時月津八景之一,聚波亭旁的大眾廟建於西元1741年,主祀雷府大將公,是鹽水護庇宮二媽角的角頭之一。廟宇周邊環境清幽,廟前大樹下是許多當地民眾午後聊天乘涼的好去處。廟中最為特別是西元1990年廟公以約5,000張的麻將牌製成的小廟,成為聚波亭大眾廟的廟中廟,內供奉武財神,許多信徒會將准考證或名片放置在小廟內或神像手上,祈求考運及商運順利,成為大眾廟內的奇景。

八角樓

八角樓是座建於1847年的木造大宅,當時鹽水月津港仍是商船來往頻繁、街上商客穿梭的繁榮景象。經營糖商致富的葉家特聘請唐山師傅來台建造,建材全都是由中國渡海而來的福州杉與磚石,堪稱當時的豪宅大院。

後來乙未戰爭爆發,日軍登陸之後伏見宮貞愛親王將八角樓作為下榻處與指揮所,庭院內因而有「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鹽水港御設營所」之石碑。到了二戰時期,八角樓因市街改正與盟軍轟炸而拆除些許部分,戰後八角樓歸還葉家。

(由屋主家庭自行營運,如有意願參觀,建議提前致電詢問,避免撲空,謝謝)

×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