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城東郊的主要大廟
一般會認為創建年代較早的廟宇,都分布於府城城內,但其實在城外東郊,關帝殿創建於鄭氏時期,主祀關聖帝君,為鄭成功部將自故鄉所迎回,來到臺灣立廟奉祀。在西元1817年由太子太保王得祿重修為大廟,但創建時期卻可追溯至明永曆期間的17世紀,歷史久遠。
關帝廟一帶長年來平安興旺、治安良好,傳說許多父執輩小時常在深夜時分聽見廟附近傳來陣陣馬蹄聲,有如關聖帝君帶著神兵神將四處巡邏般,為首的彪形大漢長鬚紅面,騎著壯碩寶馬,正氣凜然的形象深植人心,顯赫神蹟至今仍被廟宇附近耆老們津津樂道。走進廟內可見左右兩棵茂盛高聳的老榕樹,被稱為龍鳳古榕,一棵長著長長的鬚根,一棵則無鬚根,因而有男女形象之說,像是隨伺在關聖帝君身邊的男女從伺。走進廟內香火鼎盛,讓人心安寧靜,為東區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
隱身高樓後,老樹環繞的古廟 歷經中華東路拓寬,關帝殿的部分建築因位於道路用地而必須拆除。重建後的廟宇建築,隱身在高樓之後,但不變的是廟埕四棵巨大的老榕樹交垂,傳統閩南三川殿的廟宇建築在後,老人家在樹下泡茶,是都市中難得見到的場景。重建後的廟宇建築儘管年代較淺,但廟內遴聘了府城潘家潘岳雄的門神與樑枋畫、交趾陶大師林洸沂的壁堵、屋脊交趾陶創作,皆是廟宇裝飾藝術的精品。
關帝殿的創建年代,根據關帝殿管理委員會編印之《關帝殿》,相傳建於1644年,而根據方志《臺灣縣治》記載為鄭氏時期所建,考量資料來源應求謹慎,故此處採方志記載之「鄭氏時期」說法。
藝品導覽:香爐
鑑賞重點:香爐的專屬動物
建築會重建,壁畫、木雕等裝飾藝術也會更新,因此,若要在一間廟宇裡找到年代悠久的線索,香爐往往是可以觀察的重點之一。香爐為石造,較不容易毀壞,能夠長時間的使用,且香爐上常會銘刻鑄造時間,揭示其年代。 關帝殿即有這樣的一座老香爐,位於拜殿,體積碩大,正面以古字刻有「關帝廳」、「道光癸巳陽月」等字眼,最具特色的則是香爐的爐耳造型,是蜷曲向上,而在爐耳與香爐中間,藏了「龍生九子」的其中一子「狻猊」,狻猊生性好煙,常被作為香爐的裝飾,而關帝廳的這座老香爐,鑄造者則巧妙地將狻猊用來銜接爐體,是較少見的做法。
圖說:正面以古字刻有「關帝廳」、「道光癸巳陽月」等字眼
圖說:香爐中的狻猊
藝品導覽:婆姐神像
鑑賞重點:懷抱小孩的神明
在威嚴的關聖帝君旁,陪祀的神明是女性信眾前來祈求子嗣、生育的註生娘娘,這對於大眾來說肯定不陌生。但在註生娘娘的左右,還有一位特殊的神祇「婆姐」,在主神註生娘娘達成協助信眾求嗣之後,就由脅侍的婆姐來擔任護佑兒童的任務。「婆姐」就像是註生娘娘的助手或著女婢,「姐」在台語中也有著女婢的意思,婆姐的神像身上或揹或抱著小孩,就像保姆、母親一樣。
圖說:婆姐神像,抱有小孩
圖說:婆姐神像,手持拂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