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區

臺灣教會公報社

臺灣首份報紙的發源地
位於青年路的臺灣教會公報社,外觀雖是近代改建的新大樓,但「臺灣教會公報」之名,源自日治時期發行的報紙名稱——而這份報紙與它的發行者前身,更早可追溯自1884年(清光緒年間)英國長老教會的巴克禮牧師創辦的臺灣第一份報紙《臺灣府城教會報》。

十九世紀末,臺灣的南北部都有著長老教會的宣教足跡,然而在印刷技術尚未出現的年代,各地教會不容易了解其他地方的教會動態,一直到1881年英國長老教會贈送臺灣一台活字印刷機,才有了發行報紙的技術。而《臺灣府城教會報》的出現,不僅讓教會間傳達消息方便,報紙也有教育信徒與報導當時臺灣的政治、軍事、經濟及民情風俗的作用。歷經日治、戰後兩次政府的打壓、停刊,至今仍在發行,是臺灣最長壽的報紙。

1983年,原位於台南神學院內的公報社遷址青年路的新大樓,原本的印刷所也改為基督教書房,販售聖經、聖詩、信仰書籍、教會用品、基督教禮品等,店內則藏有復刻版本的印刷機,可供民眾操作體驗,親身見證歷史。
 

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

地方風格的磚造教堂
原名「基督長老教會東門教會」,東門巴克禮紀念教會的創建,起初是巴克禮牧師(設立臺南神學院)與夫人,為了新樓醫院工作人員,以及來臺宣教工作人員的信仰生活,借用神學院的教師宿舍舉行聚會,並且在三年後成為太平境教會東門支會,1921年升格為堂會,隨著信眾增加,在1926年建立禮拜堂,建築至今已近百年歷史。

教堂建築屬於「巴西利卡式」(平面呈長方形,外側有一圈柱廊),入口處在建築短邊,四根柱式的門廊、彩繪玻璃、十字架構成主要意象,紅磚砌成的立面則融入了在地建築風格。

禮拜堂在落成時,是臺灣最大間的教會,可容納約500人左右,見證了當時東門城一帶因新樓醫院、臺南神學院、臺南新樓長老教女學校(長榮女中)、長老教會中學(長榮中學)等教會機構而帶起的信仰風氣。
 
鑑賞重點:半圓形門廊

台南文創園區(原台灣總督府專賣局台南支局台南出張所)

園區前身是菸酒公賣局倉庫及日治時期台灣總督府台南出張所古蹟,紅磚建築於20世紀初建成,過去長期被圍牆與大樹遮蔽,經整修後重新對外開放,辦有各式展覽活動。超過百年的出張所也重現日治建築和風雅致,現作為藝術工藝家的研發創作工坊。

龍山寺

位在台南東區的龍山寺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建於康熙年間(西元1715年),在當時的東門城外以咾咕石興建而成,台灣知府蔣元樞曾在西元1778年撥款重建寺廟,直到日治時期為拓寬道路拆除,經歷多次的修建,目前所見為原址重建的新貌,三層樓的寺院內還留有許多清領時期的古匾等文物,雖已非清領時期的老建築,但仍保有古寺院的氛圍。

彌陀寺

建立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47年~1661年)的彌陀寺是府城四大名剎之一,最初創建時規模不大被稱為彌陀室,後來在擴建之後才被稱為彌陀寺,也成為府城的七寺八廟之一,西元1858年時府城眾店與信徒們合資捐獻一個大鐘,二戰時寺廟在空襲中毀壞,而大鐘也差點在此時被日軍收繳準備融掉製作武器,所幸在融掉之前二戰也宣告終結,後來被古物商買下重新贈回彌陀寺。

目前彌陀寺全以仿唐朝宮殿式建築為主,山門宏偉壯觀,左右各有一尊護法菩薩稱為「哼哈二將」,身著武官服飾的二將威嚴非凡,讓人在進寺時便能心存敬畏;中庭內,中央榕樹兩側有菩提樹及典雅花園,現今模樣雖幾經重建修復,但仍有濃厚的古剎風貌。

德高厝上帝廟

德高厝,原稱竹篙厝,以地在崁頂山頂,刺竹高聳,望之竹篙聳立得名。鄭氏治台時期,本莊尚無漢人開墾,仁和里在虎頭山南有下灣,山北有大林等莊。入清之初,泉州府南安縣陳元亨率眾到此入墾,稱竹篙厝,相繼入居者有泉州府同安縣陳氏,泉州府南安縣、晉江縣王氏,晉江縣劉氏、林氏,以及漳州府龍溪縣蔡氏,或直接入居,或由他處轉居,人煙漸稠,並未建廟,奉神仍至下灣上帝廟禮敬。或已迎上帝公香火,甚至雕刻神像在家奉祀,每逢上帝公聖誕飛昇則依例恭祝。乾隆四十年代以瘟疫肆虐,家祀神祇未能鎮壓,莊民乃往下灣,即崁腳廟奉請上帝公聖像入莊除瘟消災,終除瘟疫。事靖後,由耆宿陳玉瓊倡議建廟以奉上帝公,四十六年辛丑慶成,陳氏並獻香爐,橫題『玄天上帝』,左書『仁和里』,右書『德高厝』,為本廟興建之始。

後甲關帝殿

府城東郊的主要大廟
一般會認為創建年代較早的廟宇,都分布於府城城內,但其實在城外東郊,關帝殿創建於鄭氏時期,主祀關聖帝君,為鄭成功部將自故鄉所迎回,來到臺灣立廟奉祀。在西元1817年由太子太保王得祿重修為大廟,但創建時期卻可追溯至明永曆期間的17世紀,歷史久遠。

關帝廟一帶長年來平安興旺、治安良好,傳說許多父執輩小時常在深夜時分聽見廟附近傳來陣陣馬蹄聲,有如關聖帝君帶著神兵神將四處巡邏般,為首的彪形大漢長鬚紅面,騎著壯碩寶馬,正氣凜然的形象深植人心,顯赫神蹟至今仍被廟宇附近耆老們津津樂道。走進廟內可見左右兩棵茂盛高聳的老榕樹,被稱為龍鳳古榕,一棵長著長長的鬚根,一棵則無鬚根,因而有男女形象之說,像是隨伺在關聖帝君身邊的男女從伺。走進廟內香火鼎盛,讓人心安寧靜,為東區非常重要的信仰中心。

隱身高樓後,老樹環繞的古廟 歷經中華東路拓寬,關帝殿的部分建築因位於道路用地而必須拆除。重建後的廟宇建築,隱身在高樓之後,但不變的是廟埕四棵巨大的老榕樹交垂,傳統閩南三川殿的廟宇建築在後,老人家在樹下泡茶,是都市中難得見到的場景。重建後的廟宇建築儘管年代較淺,但廟內遴聘了府城潘家潘岳雄的門神與樑枋畫、交趾陶大師林洸沂的壁堵、屋脊交趾陶創作,皆是廟宇裝飾藝術的精品。

國立成功大學博物館

落成於1933年,前身為總督府台南高等工業學校之行政中心,目前則是國立成功大學成功校區內的成大博物館,也是台灣第一座大學自籌博物館,是大學路上的除了K館以外另一個重要地標,博物館前的大廣場也在2014年正式命名為南榕廣場,紀念著台灣民主史上的重要人物鄭南榕先生。

博物館內目前館藏約2600多件,內容非常多樣化,有陶器、石器、木器、雕刻、編織等等,每年也會有不同的主題展覽更替,讓原本就文教氣息濃厚的校區更多了藝術氣息。

(入館資訊請參考成功大學博物館官網查詢最新消息公告)

 

巴克禮公園

位於台南市東區崇明里,與台南文化中心相對望的巴克禮公園腹地廣大,是台南的城市之肺,說是台南最受歡迎的且附有文藝氣息的公園也不為過,春夏時綠意盎然,夜間偶而伴隨著點點螢光,秋冬樹上則是多了黃紅色落羽松的點綴,走在裡面處處是光影,來到這裡的人們總是忍不住按了許多快門,陽光穿透林間,暗與亮的交界明顯,構成公園最美的景致,地面上僅存的老樹頭,像是縮小版的山峰一樣靜靜地座落於池塘倒影旁,有如國外景致一般的悠閒。走在裡面總是不難發現在樹下、草地上、長椅上,都可見歡樂野餐的人群們,有如紐約的中央公園一樣。

這座以紀念英籍巴克禮牧師而命名的公園,除了是市民相當喜愛的公園以外,還曾獲得全國10大優良公園、第一屆全國景觀大獎、國家卓越建設獎等,並於2007年獲得素有不動產界奧斯卡獎之稱的「全球卓越建設獎(FIABCI Prix d'Excellence Awards)公共建設類」優選肯定,都讓市民感到與有榮焉。

成大榕園

成大的榕樹一直都是台南的形象代表之一,傳說為1923年日本裕仁太子(即昭和天皇)巡視台灣時親手種植,時至今日,榕樹有如慈祥的老校友一樣每日屹立看守著成大校園,迎接來自各地的新生,也目送許多完成學業的畢業生,每到畢業季時總是有不少學生在此合影留念,離情依依。

陽光下的榕園有著濃厚的學院風情,也是最有異國氛圍之處,假日午後時分常可見許多人在此散步,也可見許多外國朋友帶著全家人在此躺著享受陽光,更是許多遊客野餐聚會的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