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道兩教廟宇共祀一地的特殊場景
大觀音亭與興濟宮皆興建於鄭氏時期,是府城最早的觀音廟、保生大帝廟。有趣的是,分屬於佛道教不同信仰的兩座廟宇,不僅距離很近,中間只以一座「官廳」相連,建廟的時間更只差一年,這跟兩廟的發展背景有關:「慈悲為懷、救苦救難」的觀音菩薩,與「醫神」保生大帝,都是早期來臺移民的精神信仰,到了清領時期,臺灣最高武官的官署「總鎮署」設在兩廟附近,官兵也常來廟裡祈福,中間的「官廳」,則是提供官員參拜前的更衣場所,是目前臺灣難得一見還保有官廳的廟宇。
月老靈驗
大觀音亭正殿左方,祭祀著昔日被稱為四大月老之一的大觀音亭的月下老人,掌管姻緣據說相當靈驗,被認為是能言善道、善於傾聽,因此許多未婚男女都會來請月老牽紅線、說姻緣。
主祀:觀音佛祖
配祀:達摩祖師、大聖爺、註生娘娘、月老神君、花公花婆、十八羅漢、哼哈二將、彌勒佛、韋馱尊者、伽藍尊者、地藏王菩薩、監齋菩薩
藝品導覽:三川殿「裙堵淺浮雕」
鑑賞重點:不只是花瓶
大觀音亭的三川殿以木雕為主要裝飾,在門板的「裙堵」部分,雕飾了金紅兩色的花瓶。廟宇的裝飾都有象徵吉祥意涵,這兩幅花瓶也不例外。左側的花瓶題材為「菊花、花瓶、如意、綬帶鳥」,「綬」與「壽」同音,象徵了長壽、平安與如意;右側的花瓶題材為「茶花、花瓶、芭蕉、蝙蝠」,「蕉」與「招」同音,代表的是平安、招來福氣。相較道教廟宇門面的熱鬧,典雅的花瓶也很符合佛寺的寧靜氛圍。
鑑賞重點:以雕刻來作畫
遠看以為是兩幅畫,近看會發現是以木雕雕刻出來的畫面,這樣的技法稱作「淺浮雕」,是一種兼具繪畫與雕刻特質的藝術形式。做法是在雕刻時保留邊框,將圖案以外的部分逐層鑿掉,圖案本身則利用雕刻技巧,製造出不同深淺層次的浮凸效果,立體感又比繪畫更高一些。
左側花瓶題材為「菊花、花瓶、如意、綬帶鳥」,「綬」與「壽」同音,象徵了長壽、平安如意
右側花瓶題材為「茶花、花瓶、芭蕉、蝙蝠」,「蕉」與「招」同音,代表的是平安、招來福氣
藝品導覽:三川殿「韋馱伽藍、哼哈二將」門神
鑑賞重點:認識佛寺的守護神
大觀音亭的三川殿採「凹壽」格局,門神共四扇,中門(中港間)繪的是佛教的護法神「韋馱、伽藍」,次間(小港間)繪的是「哼哈二將」。韋馱又稱「韋馱護法」,是四大天王三十二天將的首位,移動速度飛快;伽藍又稱「伽藍尊王」,為守護佛寺之神,兩位常擔任佛寺的門神。而兩旁的「哼哈二將」,原本是一位金剛力士,為了鎮守山門而一分為二,「哼將」手持金鞭與乾坤圈,「哈將」手持金鐧與定風珠,共同守護著佛法。
「韋馱、伽藍」門神,正面一景。 圖像來源:觀興基金會授權
「韋馱、伽藍」門神,近照特寫。 圖像來源:觀興基金會授權
藝品導覽:三川殿屋頂「四大天王」剪黏
鑑賞重點:佛教色彩的剪黏
佛道教的交融是臺灣寺廟建築的一大特色。大觀音亭屋頂上的剪黏看似與一般道教廟宇無異,但在人物的安排上,卻流露出佛教的色彩。
與屋脊平行的四條垂脊下方,就分別站了佛教的四大天王,迎向前來參拜的民眾,祂們手持的器物則分別有著「風調雨順」的吉祥意涵。由右至左分別為:南方增長天王,青臉,持寶劍,象徵「風」(刃鋒音「風」)、西方廣目天王,紅臉,持琵琶,象徵「調」(樂器「調」弦)、北方多聞天王,膚色,持傘,象徵「雨」(遮擋「雨」水)、東方持國天王,棕臉,執圓環(圓環代表滑「順」)。四大天王腳下則踩著悲戚、哀嚎的惡鬼,更顯示其神力。
象徵「風」的南方增長天王
象徵「調」的西方廣目天王
象徵「雨」的北方多聞天王
象徵「順」的東方持國
藝品導覽:前殿「龍虎壁」泥塑
鑑賞重點:栩栩如生的大型泥塑彩繪
步入大觀音亭正殿前,會先經過由安平剪黏世家——葉鬃、葉進祿父子共同完成的龍虎壁彩繪泥塑。「泥塑彩繪」的製作,是先以灰泥堆塑成形,再於表面上彩。要能做到尺度廣大,又能栩栩如生,就考驗著匠師的功力。
龍邊為「蒼龍教子」,可以看到巨龍在雲霧中乍現,小龍在海浪中奮力躍出,波濤洶湧,有著「祈雨救濟蒼生」的寓意。虎邊為「二虎遊林」,畫面中猛虎在山林中昂首闊步,小虎撲前吼叫,形象寫實,表現「虎父無犬子」。
鑑賞重點:寺廟的龍也有分年紀?
根據葉家第三代葉明吉說法,寺廟泥塑之龍有年紀區分,大觀音亭的龍堵為「老龍中之老龍」,極具威嚴和輩份。下次經過寺廟的龍堵,不妨也仔細觀察看看龍的長相。
「蒼龍教子」泥塑
「二虎遊林」泥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