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平區

安平港及運河周邊景點

一座經過時空淬鍊的古城,安平憑著戰火留存的城牆古堡、貿易經轉的河海港口以及百姓生活的街道痕跡默默醞釀出屬於自己的時代風華。屋瓦紅磚是安平的印象色,他們堆疊出古蹟和懷舊的街道,殘留著漁村的影子,與水密不可分,這裡擁有接港的自然公園、有運河遊船,也有充斥叫賣聲的魚市。

海的庇護,林默娘公園
安平漁港旁,林默娘的塑像佇立在公園花壇中央,長白的衣襟垂掛、慈眉善目地俯視著安平港,讓海港上漁火船隻安心歸返。被看顧的還有這片綠色大地的芸芸眾生,他們左手領著毛小孩,右手繫著風箏線向前奔跑,迎風撐起七彩飛舞的夢想。

大魚的祝福,港濱歷史公園
港濱歷史公園與林默娘公園連成一氣,總能看見大人小孩在安平港水岸淘氣玩耍的模樣。當夜幕低垂,港濱歷史公園的燈火人群往一處聚集,那是一隻長23公尺的鯨魚,純白曲線撐起的腹、寶藍三角網起的背、直條欄杆並列的鬚,以及被納入口中後,用448片彩色釉燒玻璃拼湊的台灣島,獻上對這塊土地的敬重。

低調的漁人們,安平魚市場
夜幕降臨,凌晨兩點,公園的喧囂停息,而遙遙相望的水岸對面,一群低調的漁人們動身,開啟安平魚市場的熙攘時分。被水打溼的圍裙、塑膠手套、雨靴,執鋒利刀具在魚身來回穿梭的手臂,混雜著船隻鳴笛聲的叫賣聲,以及空氣中彌久不散的氣味,展現安平港最為真實的生活感。

原安平陳保正厝

陳保正厝自清領時期就已存在於延平街上,是清朝末期,福建調派來台的水師陳織雲先生,在日治時期擔任保正之宅第,為典型的三落式街屋。後來在延平街拓寬時前落部分被拆除,僅剩前落中脊以及中、後落格局,內有夾層及咾咕石隔間牆,在中、後落間天井有一相當顯見之保極照壁,為四十二公分厚之紅磚砌築,高約四米,寬約一點五米,照壁上塑有「保極」字樣八卦,上方有日月雲飾,四邊角有四蝙蝠環繞,為本建築最具特色之處。

安平鄉土文化館

安平鄉土文化館也稱為台南市西門國民小學鄉土文化館,因為文化館原為西門國小日治時代的校長宿舍,已經相當老舊,經過整修後木頭屋搭配著瓦片,展現出日本早期房屋的風格。
 

安平鄉土文化館由安平區公所管理,館內主要規劃成「文物展示區」和「校史展示區」兩部分,擺設以安平教育文化為主題,如安平教育大事紀、安平教育文物、西門國小校史等,並可上網查詢各項資料,定期更新展覽主題提供旅客諮詢服務,也接受團體預約,提供學校進行鄉土文化教學之場所,時常結合學校藝文課程教學與發展特色,定期辦理假日藝文表演活動與文化推廣活動,是了解安平教育文化的最佳學習場所。

※參觀資訊請洽 安平鄉土文化館臉書粉絲專頁

朱玖瑩故居

位於德記洋行旁的朱玖瑩故居原本是台鹽的宿舍,也稱為「因鹽玖定」,曾任財政部鹽務總局局長的朱玖瑩先生,因鹽定居於此而有此名,建築內有朱玖瑩先生的當代顏體書法展覽,身為書法名家的他留下許多作品,晚年長居安平,自號安平老人。

目前故居內規劃成書法展示館,有朱玖瑩先生的各式書體作品,其中尤以一整面牆的顏體心經最吸引人。書寫心經的牆面,側邊臨窗,日光進入的角度隨著時間移動,尤其以午後時分最為迷人,光正好斜打在牆上,明暗與白黑錯落,亮著閃光的書法心經讓人捨不得移開目光,望著彷彿可以沉澱心靈。

安平盧經堂厝

位在安平天后宮旁的盧經堂厝是近年很受歡迎的古蹟,距離人潮鼎盛的安平古堡也只有幾步之遙,非常適合在看完兩處大古蹟,可來逛的景點,是清朝時期安平的富商盧經堂的宅第,因為盧經堂身材高大,被稱為「躼旗」,故安平俚語有「有躼旗富,無躼旗厝」以形容其宅之大。

現在盧經堂厝被定為市定古蹟,整修得非常完善,裡面有許多的古裝可以讓遊客穿戴拍照,穿上古裝後在古色古香的老厝裡拍照有如時空倒流,深受遊客的的喜愛,另外還有一個古禮抓周的活動,以往難以親近的首富家,現在已經成為遊客、市民探訪安平的好去處。

安平海頭社魏宅

海頭社魏宅是清朝水師副總兵魏大猷後代的祖厝,原本位在海頭社文龍殿廟埕的左前方,坐東朝西,在日治時期大正年間因故於現址重建,而方位也改成坐北朝南,安平海頭社魏宅為單伸手的格局,是安平巷弄間常見的住宅類型,基本上為磚造建築,在牆上抹有蚵灰,屋頂為硬山頂馬背,該建築的入口原本有牆門,但已毀損,正廳為傳統布置,門上有門額寫著「景星慶雲」,而在左側有一小圓拱門通往外面,至於東邊則主要是臥室,是安平非常典型的住宅型態,單伸手的設計也成為現在新式住宅延伸引用的設計元素,是來到安平巷弄間探索不可錯過的古厝。

安平市仔街何旺厝

走在延平老街上,提到市仔街何旺厝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是永豐餘創辦人何傳家族的祖厝,建於西元1920年,有著台灣屋的美名,也是現在的安平文化資產館,建築非常特殊,面寬非常狹窄,走上二樓需經過中間又小又陡的樓梯,所以進入參觀時要小心腳步,據說最高紀錄曾有一天8人走樓梯摔倒的紀錄,雖然是文化資產館,但仍是何家祖厝,因此進入內部不可拍照。

原安平港導流堤南堤

臺南附近海岸,由荷蘭時期起,經鄭氏時期至清道光2年約200年之期間,安平是一座與臺灣本島不相連接的小島,安平與臺南海岸之間海面,當時稱為台江灣,古代大型艦船均能進出,水深約在5~6公尺左右。安平為一連串沙洲之一,原名一鯤鯓,安平以南至現在之二仁溪口附近,另有六個沙洲,七個沙洲各稱為一鯤鯓至七鯤鯓,安平以北隔一水道,與北線尾沙洲相望,此水道為進入台江灣之要道,荷蘭人建築熱蘭遮城(安平古堡)扼守。北線尾之北,隔鹿耳門與隙行港沙洲相望,亦為進入台江灣要口。

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

市定古蹟原臺南運河安平海關原為日治時期1926年臺南新運河開通時所設置之「稅關安平支署安平船溜派出所」,迄今已近百年歷史。安平海關側方即安平碼頭,昔為進口驗關之處,為日治時期機關辦公廳舍典型建物,也見證了臺南新運河及安平港的興衰,十分具有歷史價值。為活化古蹟,臺南市政府文化局決定自行營運,成立結合古蹟、圖書、咖啡及河岸景觀的獨立咖啡館。安平海關的河岸咖啡館除了維持古蹟原貌外,內部並布置有日治時期辦公室、和式起居室、運河相關老照片影像及相關文史介紹,咖啡館除販售平價優質的咖啡飲品及古蹟紀念商品,也擺設有逾200本的哲學文史類書籍供來客閱讀,後續也會定期更換圖書主題,讓來此的遊客可以在閒適慢活的步調中,感受古蹟及運河的特殊氛圍。

  (文字、圖片來源:臺南市政府文化局 、 藝遊台南臉書粉絲專頁)

臺灣城殘蹟(安平古堡內牆)

1622年荷蘭建「奧倫治」城,於1640年竣工完工並改稱為「熱蘭遮城」,城分內外兩城,內城形方,共築三層,下層位於地面下,作為倉庫,地上有兩層,上層四角有稜堡,兩角之中間有北、東、南三門,北門門額上刻有T'CASTEEL ZEELDIA GEBOUWED ANNO 1634(熱蘭遮城建於1634年)字樣。下層四角亦有稜堡,台基各邊中央各有半圓堡,半圓形中央各有井一口。

北側有小門及樓梯,可下地下室的彈藥庫。上下兩層富有雉堞,突出的稜堡附設有瞭望塔,稜堡作為砲塔之用,各有大砲五門。整座城堡係以糯米汁、糖漿、砂與牡蠣殼粉調製而成。現存城牆數段及半圓形之稜堡殘蹟各一,其中以目前安平古堡殘蹟規模最大。

十五世紀末葉,葡萄牙人發現由歐洲經好望角直抵東方的航線後,西方勢力逐漸東移。首先是葡萄牙人進佔澳門,並在中國東南沿海分設領館;接著西班牙人跟進,日本人也不甘示弱;使得早想與明帝國通商的荷蘭人倍受經濟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