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拉雅部落-頭社
據聞是新港社民受到漢人壓迫而遷往淺山地區所建立的第一個支社,故名「頭社」。此處是漢人從事貿易的要地,居民大部分屬於目加溜灣社。信奉祖靈太祖,部落北邊有三間式的公廨建築「太上龍頭忠義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平埔公廨。
據聞是新港社民受到漢人壓迫而遷往淺山地區所建立的第一個支社,故名「頭社」。此處是漢人從事貿易的要地,居民大部分屬於目加溜灣社。信奉祖靈太祖,部落北邊有三間式的公廨建築「太上龍頭忠義廟」,是目前台灣最大的平埔公廨。
吉貝耍,一個位於美麗165市道旁的小村落,西拉雅語發音是Kabua-sua,是木棉的意思,也就是這裡是有著木棉的美麗部落,隨著歷史時代的變遷,雖然木棉慢慢消失在部落裡,但流在身體裡的血液還是不時的提醒著族人們,你是Siraya,阿立母跟祖靈都還是庇佑著你,阿立母的祝福讓族人跟土地一直平安共存在美麗的平原上。
部落周邊由土溝社區協會進駐協助營造,將木棉的意象重新刻劃出來,也將周邊增添了許多繽紛美麗的顏色,更有著專屬郵局的藝術裝置,以阿立祖祭祀最重要的檳榔與米酒造型作成可愛的郵筒,可在探訪部落後投入明信片,吉貝耍部落會在每年農曆9月初4的夜祭儀式前一周寄出提醒你該回來看看了,是很有意義的明信片,夜祭當晚是大公廨最熱鬧的時候,除祭拜「阿立母」,還會有平埔少女演唱的「牽曲」,清亮的歌聲像是遙喚祖靈一般,令人動容。夜祭會一直持續到隔天清晨,直到中午舉行「哮海祭」,遙念吉貝耍平埔族飄洋過海的先人後結束,是吉貝耍一年一度不可錯過的祭典。
麻豆文化館於2001年啟用開放,是文建會時期推行一鄉一文化館時成立,是目前麻豆區內最完善的藝文展演空間,文化館內目前展覽了各項與麻豆相關的文物,也常有不同的藝術家作品在此展出,藝術家及文史工作者更常是在此聚會交流,儼然就是麻豆區域的文人聚集地。在麻豆吃完碗粿,逛過倒風內海故事館,想多理解麻豆的近代文史及本土藝術,麻豆文化館絕對可以滿足需求。
廟宇藝術博物館
三寮灣東隆宮,距離海邊只有不到兩公里的距離。信仰的起源是明朝永曆19年(1665)來臺的先民,為保佑航海平安,特奉請故鄉神明「李府千歲」隨船保護,落腳此處後先在草寮中安頓神像,到日治時期才正式建廟奉祀。
現在所見到的廟貌是民國67年(1978)所重建,為傳統閩南式廟宇建築。從建築結構到裝飾藝術,廟方遴聘的匠師皆是一時之選,大木作是泉州溪底派王錦木所設計,是他自言「一生中最滿意的作品」;門神和樑枋彩繪為潘麗水和李漢卿作品;石雕為大稻埕的陳氏家族與張木成、聶祥生的對場作品;木雕則是蘇水欽負責,皆是曾獲薪傳獎或名重一時的藝師。
廟宇另設有「王爺信仰文物館」,若來到這裡,請務必花上一兩個小時,細細欣賞每個角落不可重現的藝術品。
主祀:李府千歲、溫府千歲、吳府千歲、保生大帝、池府千歲
配祀:玉皇上帝、三官大帝、觀音菩薩、文衡聖帝、周倉爺、關平爺、韋陀尊神、保生大帝、夫人媽、中軍府、城隍境主、註生娘娘、斗姥元君、南極仙翁、六十太歲、中壇元帥、福德正神、南斗星君、北斗星君
藝品導覽:石獅
鑑賞重點:一頭長鬃毛的西洋獅
菁寮是清領時期通往諸羅縣城必經要道的重要驛站,當時的菁寮,以現今南82線與南85線的十字路口為中心,因位處交通要道發展出熱鬧的商家,周邊有撞球間、旅館、販仔間、 酒家、戲院等,街上曾經喧騰一時。
菁寮老街上,一直維持著舊日的景觀沒甚麼改變,從台1線轉進菁寮,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造型特殊,由普立茲獎得主-佛萊德.波姆(Gottfried Bohm)在1966年設計的菁寮天主堂,再來會見到菁寮國小,接著才會來到以前稱為嫁妝街的菁寮老街。
老街上近 80年歷史的和興冰菓部,曾是過往菁寮人相親約會的地方,店內的香蕉冰、紅豆牛奶冰等還是具有古早味口感,品嚐過絕對讚不絕口。
菁寮因無米樂紀錄片而聲名大噪,幾位老農長者在片中自然表現出的豁達樂天功不可沒,可以見到老農對天的感恩與敬意,吃多吃少都是天注定,即使收成不好無米也應該要樂觀繼續辛勤的度過,所以來菁寮感受的是人,除了幾位長者的智慧,還有菁寮國小學生雙腳實際踩在稻田裡,從插秧開始一直到收成,過程採用自然農法用心的照顧學校後面的一片稻田,這是最實際最棒的學習,唯有親身體驗才能深刻了解家鄉最重要的事物。
日明治30年(西元1897年)於赤嵌樓設立日本陸軍臺南衛戍病院,日大正6年(西元1917年),依日軍第三期永久兵營計畫重建較大規模之院舍於日軍步兵第二聯隊(今成功大學光復校區)之北側,規模非常完整。日昭和12年(西元1937年)更名為臺南陸軍病院。二戰後,民國37年(西元1948年),國民政府軍接收此處並成立陸軍訓練司令部軍醫院,9月中旬開始收療病患。隔年,更名為臺灣省陸軍司令部軍醫院,並於民國39年(西元1950年)4月改制為「陸軍總司令部軍醫院」,10月再改編成為「陸軍軍官學校軍醫院」。民國41年(西元1952年)3月改制為「陸軍獨立醫院」,5月再更名為「陸軍醫院」,直屬於陸軍總部。民國43年(西元1954年)「陸軍醫院」升等成為「聯勤第四總醫院」,直屬聯勤總司令部。民國44年(西元1955年)改隸陸軍供應司令部軍醫屬,醫院名稱成為「陸軍第四總醫院」。民國49年(西元1960年),陸軍總部為統一各醫院番號,遂將醫院名稱更名為「陸軍第804總醫院」,俗稱804醫院。民國89年(西元2000年),醫院現址撥交給國立成功大學,並於民國90年(西元2001年)完成國立成功大學力行校區西側用地(原804軍醫院)校園規劃。
北門遊客中心是由北門洗滌鹽工廠舊建物群中的西南側倉庫群所改建,近年因應北門婚紗美地的主題,外牆除了有當地畫家「洪通」的畫作牆外,還有各樣適合婚紗拍攝的的彩繪牆以及各式的藝術裝置,色彩非常鮮豔豐富,讓遊客中心周邊總是人潮滿滿,快門聲不絕於耳。
進到遊客中心內部更是精彩,一走進門就有驚喜,用投影方式模擬北門海岸生態,人走過地板會留下鳥腳印,非常有趣,遊客中心正中央有著抹香鯨的骨骼標本,經過各地展覽後現在回到遊客中心成為鎮館之寶,地板上畫著雲嘉南濱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超大地圖,區域內遊憩景點一目了然,也非常具有旅行的風格。
中心內除了景點的各樣展示以外,也有不少多媒體的互動體驗遊戲,是讓很多小孩捨不得離開的原因,北門遊客中心具備了旅遊服務的功能性,也具備了遊憩體驗的休閒性,是進入北門的必要首訪景點。
▲友善空間:
無障礙停車位:格
無障礙廁所:2間
輪椅租借:2台
新穎的會館建築在西元2010年落成啟用,來到門口看見暖色系木質招牌及花紋燈籠,就可感受到濃濃的客家風格,會館內紙傘與紅燈籠的布置更將客家風情呈現於此。裡面陳列許多客家文化相關的生活用品與農家器具,對於客家的人文歷史、手工藝、美食、建築等等,都有詳盡的介紹。其中客家信仰的部分提到敬天法祖,為客家人基本的信仰觀念,其源於古老傳統華人文化。在此可深刻體驗客家族群好客及勤儉的優良傳統,讓各地的旅人更能理解客家文化。
南瀛客家文化會館現址由前臺南縣政府擇定座落於臺南市新營區民治段275地號兩棟縣府的建物,並於94年由前臺南縣政府編列預算加上客家委員會補助,共同建築整修於96年3月3日正式揭牌使用。於100年4月15日因應臺南縣市合併改制,更名為「臺南市南瀛客家文化會館」。會館座落於臺南市新營區中心,館內裝設呈現出濃濃的客家味,開放給外界參觀,並作為服務鄉親、推廣客家文化及舉辦各項研習活動的據點。
位於總頭寮與中洲寮之間,本里舊名「布袋嘴寮」乃開墾之先民來自嘉義布袋,在民國六十七年一度遭到廢里,併入總頭寮及新寮仔,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一日因地方須求成立本里。後來才又恢復設里,行政區劃名「布袋里」。
早期布袋嘴寮屬於台江內海東南隅的一塊海埔新生地,西臨筏仔頭港,亦稱「鹿仔瑞寮」(係因王志鹿與王志瑞兄弟以渡筏為業而形成聚落)或稱「海灘仔」,為鹿耳門溪支流小港灣,可通直加弄(今安定)和港口等地。
本聚落開發於清朝乾隆年間,祖先蕭廷直夫妻兩人帶著姪兒蕭鴻行與蕭漢興夫婦,遠從諸羅(今嘉義)布袋嘴,不嫌路途遙遠,來到台江的海埔,搭寮開墾菅仔埔,孕育子孫建聚落,念及故鄉情,而名曰「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來由。
西元十八世紀末年,蕭姓祖先遠從台灣府諸羅縣布袋嘴來到台江菅埔,搭寮農墾建村落時,為求平安而供奉「家祠神明:觀音佛祖、中壇元帥」和設置「五營土崙」(埋下金、銀、銅、鐵、珠、玉、瑪瑙等七寶入神)以保境安民。後來西側筏仔頭王姓祖先供奉寄放的神明:「朱府千歲」屢顯神威保佑村民,而逐漸成為村落的主神。同時村民與東八堡七寮(今安南區一帶)為感恩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曾顯化成老人自書訴狀,替先民化解墾戶苛重的租稅剝削與霸佔。逐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過後,七寮村民共同恭迎南下遶境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