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總頭寮與中洲寮之間,本里舊名「布袋嘴寮」乃開墾之先民來自嘉義布袋,在民國六十七年一度遭到廢里,併入總頭寮及新寮仔,民國七十九年五月一日因地方須求成立本里。後來才又恢復設里,行政區劃名「布袋里」。
早期布袋嘴寮屬於台江內海東南隅的一塊海埔新生地,西臨筏仔頭港,亦稱「鹿仔瑞寮」(係因王志鹿與王志瑞兄弟以渡筏為業而形成聚落)或稱「海灘仔」,為鹿耳門溪支流小港灣,可通直加弄(今安定)和港口等地。
本聚落開發於清朝乾隆年間,祖先蕭廷直夫妻兩人帶著姪兒蕭鴻行與蕭漢興夫婦,遠從諸羅(今嘉義)布袋嘴,不嫌路途遙遠,來到台江的海埔,搭寮開墾菅仔埔,孕育子孫建聚落,念及故鄉情,而名曰「布袋嘴寮仔」,此為地名來由。
西元十八世紀末年,蕭姓祖先遠從台灣府諸羅縣布袋嘴來到台江菅埔,搭寮農墾建村落時,為求平安而供奉「家祠神明:觀音佛祖、中壇元帥」和設置「五營土崙」(埋下金、銀、銅、鐵、珠、玉、瑪瑙等七寶入神)以保境安民。後來西側筏仔頭王姓祖先供奉寄放的神明:「朱府千歲」屢顯神威保佑村民,而逐漸成為村落的主神。同時村民與東八堡七寮(今安南區一帶)為感恩學甲慈濟宮保生大帝曾顯化成老人自書訴狀,替先民化解墾戶苛重的租稅剝削與霸佔。逐於每年保生大帝誕辰過後,七寮村民共同恭迎南下遶境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