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恩堂
建於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位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是先天派齋教的祖堂。創建時為一簡陋草堂,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重修。光緒十二年(西元1888年)信徒們為永久計,仍集貲鳩工重建,改為瓦石構造的齋堂,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徵收報恩堂改建臺南醫院,主事鄭良謨遂利用補償費和信徒捐款,遷建至現址。 臺南報恩堂有「台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美稱。
建於咸豐十一年(西元1861年),位於當時府治東安坊右營埔,是先天派齋教的祖堂。創建時為一簡陋草堂,同治五年(西元1866年)重修。光緒十二年(西元1888年)信徒們為永久計,仍集貲鳩工重建,改為瓦石構造的齋堂,明治二十九年(西元1896年)日本人徵收報恩堂改建臺南醫院,主事鄭良謨遂利用補償費和信徒捐款,遷建至現址。 臺南報恩堂有「台南最美好的傳統木造建築物」美稱。
建於西元1750年,是普濟街一帶非常重要的土地公廟,也是台南唯一列入古蹟的土地公廟。過去這裡曾是五條港之一的佛頭港,來往的商賈船隻眾多,香火鼎盛,廟內還有嘉慶年間的古匾額「萬物資生」,現今雖然已不見佛頭港的蹤跡,但保有的景福祠讓後人遙想著當年的興盛。
萬福庵原為鄭成功部將阮駿的府邸,建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46~1683),列為市定古蹟。
明永曆年間(西元1656年)阮駿鎮守舟山,離世後三年,阮駿夫人與明宗室後裔、遺老等隨鄭經來臺,定居於寧靖王府後方,也就是現今之處,頌經禮佛、吃齋修行終其一生。阮夫人過世後,遂將其居所改為「阮夫人寺」,之後改稱「萬福庵」。
目前的萬福庵照牆為原建物,已有300多年歷史,外飾以白灰粉刷,照牆也稱為「照壁」,是為了讓外面的人不會直接看到屋內而設,也有風水擋煞之說。
位於葉石濤紀念館附近的巷弄內,穿過巷子走進堂中有如與世隔絕,非常靜謐。擇賢堂建築維持得古色古香,白色的牆面鑲崁著木頭原色的門窗,還有點綴著些許綠色的通氣花磚,拜堂內的陳設也都維持傳統的模樣,西元1879年建造至今雖經幾次整建,但外觀並沒有與原樣差異太多,是齋教先天派的齋堂,現已由佛門法師在此住持。
五條港邊的光之廟宇
風神廟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古廟,也是少見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廟的創建緣由,要追溯回廟宇本身的地理位置—位於五條港的「南河港」邊,這裡是早期渡海來臺的官員初入府城的門戶,也因此在清乾隆4年(1739),由當時的最高官員建立了風神廟,希望藉由祭祀風神,能讓海象平穩,保佑旅人一路平安。 隨著臺江內海淤積,今日風神廟旁已遠離河道,作為府城出入口的功能不在,但風神信仰仍延續至今。近年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強光電基金會合作,邀請國際光環境專家,重新設置風神廟的照明系統,周邊也請了藝術家進行牆面彩繪,以「光之廟宇」的概念點亮百年古廟。
主祀:風神
配祀:火神、水神、雷公、電母、觀音佛祖、財神、廣澤尊王、媽祖、五營兵馬
藝品導覽:廟埕「接官亭」
鑑賞重點:在石坊下想像官員來臺的場景
位在風神廟前的接官亭石坊,顧名思義,是「接送官員」的牌坊。當年渡海來臺的清朝官員就是乘著舟船、停靠在渡頭後,踩著岸邊的階梯、穿越牌坊,來到陌生的臺灣。
蕭氏節孝坊位在永和醫院後方的巷弄內,因歷史悠久,周邊環境變遷,民宅也很多,所以可見到古蹟牌坊與民宅融合的奇景,蕭氏節孝坊是全台僅見的單間二柱二樓式牌坊,也是格局最小的石造牌坊,石坊上刻著節孝二字,起初建造是為了表揚忠孝節烈,凡是在30歲前丈夫過世,到了50歲以上仍然守節不改嫁的婦女,都具備節孝表揚的資格,方式是由在地政府賜銀三十兩,交由本人或家屬自行在鄉里建坊,蕭氏節孝坊便是表揚蕭氏節孝事蹟的牌坊,也是臺南市目前僅存的一座節孝坊。
府城最古老的祠堂
陳德聚堂供奉陳氏歷代先祖,是府城最早的祠堂。鄭氏時期,這裡是鄭成功的部將「陳澤」的宅邸,入清後族人將這裡改為宗祠,一直延續到今天。 優雅的建築空間 因為不屬於宗教信仰的寺廟,平時來往的人較少,反而有種靜謐的氛圍,可以放慢腳步欣賞傳統建築。
陳德聚堂以紅色為主調,正堂的四面牆壁則有名畫師陳玉峰的壁畫,畫作內容象徵了孝順、家庭和樂、平安主題,是畫師晚年的代表作。除了作為祠堂使用,陳德聚堂也常提供天井空間,舉行音樂、戲劇、講座等活動,在通透的古建築中享受藝文活動,是專屬的臺南式體驗。
主祀:潁川陳氏始祖、開漳聖王、陳永華
配祀:無
藝品導覽:堂門 石榴雕飾
鑑賞重點:宗祠最適合的水果
站在陳德聚堂的門前,抬頭一看,首先會看到「潁川 陳氏家廟」的牌子,而在最重要的門牌前,還有一對石榴招著手,迎向走進來的每個人,在入口的門面站了水果,這是為什麼?
鬧區中清靜的悠久齋堂
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下之齋堂,主祀觀世音菩薩,清道光17年(1837)創建於現址,日治時期因道路擴寬,前殿被拆,成為現在僅有正、後殿的規模。由於曾歷經重修,門屋的裝飾有部分西洋古典建築的圖騰,搭配中式凹壽的堂門與門神,中西合併的外觀是一大特色。 由於齋教屬於在家
佛教的性質,因此在建築空間上與民宅相似,但裝飾彩畫則與一般佛寺相同。不僅保有彩繪名師潘麗水的壁畫作品,排排站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門神更凸顯此地佛門殿堂的氣勢。
主祀:觀音佛祖
配祀:韋陀尊者、龍華派羅祖/殷普能/姚普善祖師
藝品導覽:堂門「四大天王門神」
鑑賞重點:四大天王排排站
齋教屬於佛教分支,在門神題材的選擇上,自然也以佛教的護法神為主。四大天王分別是: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分別執劍(刃鋒音「風」)、托琵琶(樂器「調」弦)、掌傘(遮擋「雨」水)、拘蜃(音近「順」,似蛇而有角),象徵「風調雨順」。除了手持的器具有意涵,甲裙上的四獸「虎豹獅象」更增添了門神的氣勢。
提到水仙宮市場絕對會許多人瞬間肚子餓起來。因市場裡有供奉水仙尊王的水仙宮而得名。水仙宮建於西元1703年,過去此處曾是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商賈雲集,廟宇也是當地商人集資所建,但現今的水仙宮已不復當年七寺八廟之一的恢弘模樣,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市場。來到水仙宮參觀,別忘了到市場裡尋寶,這裡可說是台南的廚房,各種食材應有盡有,還深藏許多歷史悠久的小吃老店,不但可以豐富探索歷史的心靈,還可以滿足穿街走巷後空空的肚皮。
建於清道光20年(西元1840年)鴉片戰爭期間,為當時台灣清軍為抵禦英軍所建設的海防措施之一,砲台組成分成主體及護城石堤兩部分,護城石堤呈狹長狀南北延伸,砲台主體擇位在水池公園旁,由花崗石砌成,北面石堤以咾咕石、三合土建築而成,留有射口且設有柵門擋水,為直轄市市定古蹟,有別於億載金城的西式近代砲台,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舊式中式砲臺的後期代表作。
此處原是安平海岸重要海防設施,後因台江內海逐漸淤積而失去功能。曾經威風凜凜的砲台在此見證滄海桑田的變化,也成為遊客遙想過往的好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