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

萬福庵照牆

萬福庵原為鄭成功部將阮駿的府邸,建於明永曆年間(西元1646~1683),列為市定古蹟。

明永曆年間(西元1656年)阮駿鎮守舟山,離世後三年,阮駿夫人與明宗室後裔、遺老等隨鄭經來臺,定居於寧靖王府後方,也就是現今之處,頌經禮佛、吃齋修行終其一生。阮夫人過世後,遂將其居所改為「阮夫人寺」,之後改稱「萬福庵」。

目前的萬福庵照牆為原建物,已有300多年歷史,外飾以白灰粉刷,照牆也稱為「照壁」,是為了讓外面的人不會直接看到屋內而設,也有風水擋煞之說。

擇賢堂

位於葉石濤紀念館附近的巷弄內,穿過巷子走進堂中有如與世隔絕,非常靜謐。擇賢堂建築維持得古色古香,白色的牆面鑲崁著木頭原色的門窗,還有點綴著些許綠色的通氣花磚,拜堂內的陳設也都維持傳統的模樣,西元1879年建造至今雖經幾次整建,但外觀並沒有與原樣差異太多,是齋教先天派的齋堂,現已由佛門法師在此住持。

風神廟

五條港邊的光之廟宇
風神廟是府城「七寺八廟」之一的古廟,也是少見主祀風神的廟宇。風神廟的創建緣由,要追溯回廟宇本身的地理位置—位於五條港的「南河港」邊,這裡是早期渡海來臺的官員初入府城的門戶,也因此在清乾隆4年(1739),由當時的最高官員建立了風神廟,希望藉由祭祀風神,能讓海象平穩,保佑旅人一路平安。 隨著臺江內海淤積,今日風神廟旁已遠離河道,作為府城出入口的功能不在,但風神信仰仍延續至今。近年來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與中強光電基金會合作,邀請國際光環境專家,重新設置風神廟的照明系統,周邊也請了藝術家進行牆面彩繪,以「光之廟宇」的概念點亮百年古廟。

主祀:風神
配祀:火神、水神、雷公、電母、觀音佛祖、財神、廣澤尊王、媽祖、五營兵馬
 
藝品導覽:廟埕「接官亭」
鑑賞重點:在石坊下想像官員來臺的場景

位在風神廟前的接官亭石坊,顧名思義,是「接送官員」的牌坊。當年渡海來臺的清朝官員就是乘著舟船、停靠在渡頭後,踩著岸邊的階梯、穿越牌坊,來到陌生的臺灣。

蕭氏節孝坊

蕭氏節孝坊位在永和醫院後方的巷弄內,因歷史悠久,周邊環境變遷,民宅也很多,所以可見到古蹟牌坊與民宅融合的奇景,蕭氏節孝坊是全台僅見的單間二柱二樓式牌坊,也是格局最小的石造牌坊,石坊上刻著節孝二字,起初建造是為了表揚忠孝節烈,凡是在30歲前丈夫過世,到了50歲以上仍然守節不改嫁的婦女,都具備節孝表揚的資格,方式是由在地政府賜銀三十兩,交由本人或家屬自行在鄉里建坊,蕭氏節孝坊便是表揚蕭氏節孝事蹟的牌坊,也是臺南市目前僅存的一座節孝坊。

陳德聚堂

府城最古老的祠堂

陳德聚堂供奉陳氏歷代先祖,是府城最早的祠堂。鄭氏時期,這裡是鄭成功的部將「陳澤」的宅邸,入清後族人將這裡改為宗祠,一直延續到今天。 優雅的建築空間 因為不屬於宗教信仰的寺廟,平時來往的人較少,反而有種靜謐的氛圍,可以放慢腳步欣賞傳統建築。

陳德聚堂以紅色為主調,正堂的四面牆壁則有名畫師陳玉峰的壁畫,畫作內容象徵了孝順、家庭和樂、平安主題,是畫師晚年的代表作。除了作為祠堂使用,陳德聚堂也常提供天井空間,舉行音樂、戲劇、講座等活動,在通透的古建築中享受藝文活動,是專屬的臺南式體驗。

主祀:潁川陳氏始祖、開漳聖王、陳永華
配祀:無

藝品導覽:堂門 石榴雕飾
鑑賞重點:宗祠最適合的水果

站在陳德聚堂的門前,抬頭一看,首先會看到「潁川 陳氏家廟」的牌子,而在最重要的門牌前,還有一對石榴招著手,迎向走進來的每個人,在入口的門面站了水果,這是為什麼?

臺南德化堂

鬧區中清靜的悠久齋堂

德化堂為齋教龍華派下之齋堂,主祀觀世音菩薩,清道光17年(1837)創建於現址,日治時期因道路擴寬,前殿被拆,成為現在僅有正、後殿的規模。由於曾歷經重修,門屋的裝飾有部分西洋古典建築的圖騰,搭配中式凹壽的堂門與門神,中西合併的外觀是一大特色。 由於齋教屬於在家

佛教的性質,因此在建築空間上與民宅相似,但裝飾彩畫則與一般佛寺相同。不僅保有彩繪名師潘麗水的壁畫作品,排排站的風調雨順四大天王門神更凸顯此地佛門殿堂的氣勢。

主祀:觀音佛祖
配祀:韋陀尊者、龍華派羅祖/殷普能/姚普善祖師

藝品導覽:堂門「四大天王門神」
鑑賞重點:四大天王排排站

齋教屬於佛教分支,在門神題材的選擇上,自然也以佛教的護法神為主。四大天王分別是:南方增長天王、西方廣目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東方持國天王,分別執劍(刃鋒音「風」)、托琵琶(樂器「調」弦)、掌傘(遮擋「雨」水)、拘蜃(音近「順」,似蛇而有角),象徵「風調雨順」。除了手持的器具有意涵,甲裙上的四獸「虎豹獅象」更增添了門神的氣勢。

水仙宮

提到水仙宮市場絕對會許多人瞬間肚子餓起來。因市場裡有供奉水仙尊王的水仙宮而得名。水仙宮建於西元1703年,過去此處曾是五條港之一的南勢港,商賈雲集,廟宇也是當地商人集資所建,但現今的水仙宮已不復當年七寺八廟之一的恢弘模樣,取而代之的是繁忙的市場。來到水仙宮參觀,別忘了到市場裡尋寶,這裡可說是台南的廚房,各種食材應有盡有,還深藏許多歷史悠久的小吃老店,不但可以豐富探索歷史的心靈,還可以滿足穿街走巷後空空的肚皮。

臺灣府城隍廟

臺灣最古老的城隍廟創建於明朝永曆23 年(1669),府城隍廟自鄭氏王朝治理臺灣時,即為重要廟宇,位在當時的行政設施旁,因此新官上任前必定走訪祭拜,上香稟告城隍爺。也就形成了地上與地下、陽間與陰間,兩邊分而治之的信仰風景。 陰間的司法神主掌審判 民間信仰認為,人死了之後,魂魄會先到城隍爺面前接受審判,根據其平日的作為,計算善惡功過,決定魂魄是可以到天上享福,或是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因此在府城隍廟裡,可以看到充滿教化意味的擺設。著名的「爾來了」匾額,提醒來者捫心自問是否做過虧心事,懸掛在上的大算盤,象徵城隍爺計算著是非善惡,而拜殿的刑具則是辦案時的道具,看起來怵目驚心,但也警醒著信眾,為人處事不能有愧於心。

主祀:威靈公
配祀:觀音佛祖、地藏王菩薩、大二爺、府城隍爺夫人、註生娘娘、福德正神

藝品導覽:三川殿「石獅」
府城隍廟門前這對開口迎人的獅子,不用費心推敲年代,在公獅腳邊的錢串與基座,就保留了雕造的紀錄,上面寫著「昭和丁丑」、「台南市濱町二丁目仁發石工場琢造」,說明了石獅是在日治昭和12年(1937年)廟宇重修時一併完工的。

鑑賞重點:獅子耳朵的變化

兌悅門

建於1836年的兌悅門,俗稱咾咕石城門,位於信義街上是現今府城中唯一還有在通行的城門,信義街以前叫做咾咕石街,我們已經完全無法想像以前經過城門之後就全是水路,載著咾咕石當作壓艙石的船隻在這一帶來來往往,然而滄海桑田,隨著歷史的演變與地形的變異,現今城門的重要性已不可同日而語,台南最早曾有過的14座城門,現在也僅剩這裡還有人在通行。

老舊的城門與信義街上的文青新創店家互相輝映,也代表著台南新舊相容的意義。
信義街上也開了不少特色小店,讓城門邊的這一段小巷弄增添了不少文青氣息,也成為台南繼神農街後另一條擁有在地經典樣貌的老街。​

國定古蹟臺南地方法院(司法博物館)

2016年11月是原台南地方法院修復後開放參觀的大日子,也是台南市當年的一大盛事,建於1912年的原台南地方法院,外觀有著壯觀的圓柱以及圓形的巴洛克式屋頂,進到內部之後就可見到美麗且採光極佳有如奇美博物館大廳一般的壯觀圓頂,圓頂邊的大圓柱雕刻非常精美,地板維持著日治時期原始的維多利亞風格幾何圖形彩色拼花地磚,進到法院裡面猶如進到真實版的近代巴洛克建築教科書中,處處令人讚嘆,這也都是來自森山松之助先生之手,在台灣的16年歲月裡不知設計出多少流傳後世的經典建築。

法院裡目前還保留著法庭、檔案室、保險庫房以及拘留所,法院除了圓頂建築以外靠近永福路這端原本還有一座高塔,但因為毀損嚴重已被拆除,但在法院裡可以見到一個倒掛的高塔藝術裝置,用來紀念現今已不復見的法院高塔,而最近剛剛開放參觀俗稱貓道的馬薩式屋架採限量預約制,熱門程度更是一票難求,由此可見原台南地方法院的建築魅力。

×
(20) 秒後自動關閉廣告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