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區

臺灣祀典武廟

祀典武廟創建於鄭氏時期,至今已超過三百五十年。主祀關聖帝君(關公),是全臺灣唯一列入官方祀典的關帝廟。關聖帝君是古代的「戰神」,因為具有正義、勇武及忠心的性格,也被各行業尊為主神,相信可以使生意興隆。同時,關聖帝君也受佛教徒崇敬為「伽藍尊者」,意思是佛寺、佛法的守護神。

臺南最美麗的一道牆
來到祀典武廟,不能錯過的是連綿的朱紅色山牆,平均高5.5公尺,全長達66公尺,山牆把每一進的建築的相連在一起,形成壯闊的長牆,可以說是臺南最美麗的一道風景。

現在看到的山牆是2019年重新修復,使用紅色礦石「土朱」和關子嶺產的頂級生石灰調配,由15位匠師一氣呵成粉刷完成。

百變的屋頂形式
祀典武廟另一項不能錯過的觀察重點,就是她每一落都不同的屋頂形式:三川殿的「三川燕尾脊頂」、初拜殿的「硬山馬背」、拜殿的「捲棚歇山頂」、正殿「歇山重簷頂」、後殿「硬山燕尾脊頂」,不僅變化多端,第二進華麗高聳的建築,更顯示出了廟宇分明的尊卑秩序。

主祀:關聖帝君
配祀:上元天官上帝、福德正神、梓潼帝君、觀世音佛祖、註生娘娘、 馬使爺、孚佑帝君、關平爺、月老神君、韋馱菩薩、火德星君、 魁斗星君、地官大帝、太歲星君、地藏王菩薩、斗姆星君、朱衣星君、藥師琉璃光如來佛、水官大帝、周倉將軍

五妃廟

五妃廟位於靜謐的五妃街,四周被老樹包圍,要踩上一階階的石梯才能到達,增加了古廟悠悠的氛圍。和一般奉祀佛道教神明的廟宇不同,這裡祭祀的是由人成神的袁氏、王氏、秀姑、梅姐、荷姐,為鄭氏時期寧靖王的姬妾與嬪妾,歷史記載當施琅攻進台灣時,明寧靖王朱術桂決心殉國,他的五位妃子決定與夫婿共生死,便相繼在明寧靖王府中懸樑自盡,朱術桂親自殯殮五位妃子之後,也自殺殉國。

當時朱術桂將五位妃子葬於南門外的魁斗山,也就是現今的五妃廟,起初只是一個簡單的墳塚,到了清朝才由官員建廟,形成了前面是廟宇,後方是墳塚的特別形式。過去相傳此處一片荒蕪,罕有人煙,還有鬼仔山之稱,對比現今熱鬧的健康路真是難以想像。

五妃廟建於1683年,外觀為一座單進兩護龍式的古建築,而廟內正殿後方就是墳塚正中間的墓碑。整座廟宇的形式小巧,門神則特別畫上了宮女太監,陪伴壯烈成神的五妃娘娘。一旁還有一個小祠堂為義靈君墓,祭祀著當年一同殉死的兩位侍從。

現今的五妃廟早已成為府城歷史旅行的重要景點,裡面環境清幽,綠意盎然,附近店家林立,美食小吃不少,對面還有熱鬧的台南棒球場,是許多人假日踏青的好去處。

主祀:姬妾 袁氏、王氏;嬪妾 秀姑、梅姐、荷姐
配祀:土地公、灶神

藝品導覽:三川殿  宮女太監門神
鑑賞重點:宮女太監做門神

全臺祀典大天后宮「明寧靖王府邸」

全臺第一官建媽祖廟
位在赤崁樓附近,大天后宮是全臺第一座列入官方祭祀的媽祖廟, 為台灣最早官建的媽祖廟,俗稱大媽祖宮,每年春天和秋天都有祭典,且只限官員、紳商參與,現在則是信媽祖的信徒不可錯過的朝聖地。

廟的前身是王府邸
除了「全臺第一」的美名外,其實大天后宮的建築前身也是大有來 頭。這裡原本是明朝末代郡王-寧靖王的宅第,1683年,施琅率軍渡海來台大敗鄭克塽,此後為收復民心,有鑑於台灣人民對於媽祖的信仰,特奏請清廷將寧靖王府改建為天妃宮供奉媽祖,後將建築改建成「大天妃宮」,並向外宣稱是媽祖協助攻下了臺灣。隔年,媽祖就被封為天后,改名「大天后宮」,也成了台灣第一座官建媽祖廟。

傳統藝術的博物館
正因為大天后宮有著尊貴地位,不僅香火延綿不絕,廟內的裝飾也是請來最好的師傅打造。兩邊的牆壁都是各時代府城名畫師的留筆,廟內還有歷史悠久的匾額、文物、石雕、木雕裝飾,樣樣都是 廟宇藝術的精品。進到廟內就會看見大殿內祀奉的巨大金面媽祖像,威武栩栩如生的千里眼、順風耳隨伺在側,三座神像皆為泥塑雕像工藝的絕佳展現,是進到大天后宮一定要仔細欣賞的部分。

赤崁樓

赤崁樓可說是台南中西區內最主要的古蹟建築,與安平的安平古堡是台南的兩大明星,1652年荷蘭人在此建立普羅民遮城,至此奠定了台南行政商業中心的位置,歷經300多年來幾經整修改建,始有現今的樣貌,內有海神廟、文昌閣及蓬壺書院,外圍草皮上立著國姓爺受降的雕像,總是讓國內外遊客仔細端詳,遙想著當年國姓爺的英姿煥發,最吸引目光的莫過於移自大南門城邊的9塊御碑,由狀似石龜的贔屭所乘載,傳說贔屭為九龍生子之一,生性喜歡負重,也因為贔屭而讓赤崁樓增添不少傳說故事,至今仍讓人津津樂道。
 

到了夜間,赤崁樓周邊點起黃色的燈光,讓古味十足的建築增添不少韻味,常在前方廣場舉辦音樂會,是許多台南市民夜晚最愛的去處,也讓赤崁樓不管是在白天或夜晚都擁有獨特的魅力。

普濟殿

傳說台南府城的地理型態狀似鳳凰,被稱為鳳凰城。而普濟殿位置為風水中八卦網的中心點,為讓台南王城的鳳凰不會飛走,遂建普濟殿及周邊四通八達狀似八卦網的街道,以網住這隻讓府城興盛的鳳凰。

普濟殿原名「普濟寺」,原主祀觀音佛祖,因廟宇位置在府城城外,錯過進城時間的旅人會在此寄宿,普濟殿的池府千歲神像,相傳即為當時旅人因故留祀,因香火鼎盛,而發展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普濟殿廟宇建築不大,卻深具特色。要看傳統,有著全台唯一以「傀儡戲」送迎神的傳統;要看現代,有著畫師許荷西創作結合威靈王生平故事和普濟殿特色的大型現代彩繪。

佇廟埕點燈,最近幾年普濟殿的聲名大噪,起源於西元2014年春節期間首次舉辦的創意彩繪花燈,將成千上百個燈籠整齊懸掛於廣大廟埕上,甚至延伸到周邊國華街上,讓許多路過的遊客及民眾驚喜不已。在春節期間,燈籠在夜色中亮著溫暖的光芒,讓人感到年節團聚的溫暖,大受好評。上千顆的手繪燈籠,照亮廟宇和小巷,已經是全台著名的燈會之一。

在小巷迷路,探索人孔蓋 普濟殿周圍四通八達的巷道,如同「八卦網」形狀,近年來巷弄內增設了三款和普濟殿歷史有關的彩繪人孔蓋—「本廟邊」、「試經口」、「下粗糠崎」。到普濟殿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大馬路走進來,放下地圖,享受迷路和驚喜。

看西街長老教會

臺南不只有歷史悠久的老廟宇,從19世紀以來就來臺宣教的醫師和牧師,也帶來了悠久信仰與另一番面貌的宗教建築。

馬雅各醫師來臺福音發源地
1864年馬雅各醫師初次來臺,並在之後開始在看西街開設「看西街醫館」,一面行醫,一面進行傳道。但在保守的民風下,本地人對於外來者與外來宗教的排斥,使得馬雅各醫師一度離開臺南,三年後才重返府城,在二老口街(今啟聰學校附近)陸續開設醫館、設立堂會。

進入日本時代,位於太平境的教會正式建堂完成,同時也在看西街成立分會(永樂教會),在牧師與信徒的努力下,1955年分會籌組的禮拜堂竣工,選址在當年馬雅各醫師第一個落腳處附近,也就是今日的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的建築,是戰後首批以鋼筋混凝土施作的西洋建築。在狹小的巷弄內,有著圓頂、六柱式門廊山牆的雪白教堂隱身其中。與兩邊的老屋相映,在視覺上帶來的衝擊感,就如同當年府城人初識教會的震撼。

參考資料:傅朝卿,《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頁24-27。
 

鑑賞重點:構成聖殿印象的山牆與門廊

×
(20) 秒後自動關閉廣告
×
【New Balance】 NB 復古運動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