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區

鎮北坊文化園區

鎮北坊文化園區的範圍幾乎都位於現在的台南市北區中,過往的鎮北坊在清朝時期是行政官署與軍事重鎮,因而也衍伸出許多相對應的地名,比方大銃街(現自強街),總爺街(今崇安街)等較為軍事象徵的地名。

區域內古蹟相當豐富,有開基玉皇宮、大觀音亭、烏鬼井等,開基天后宮更是鎮北坊文化園區的重點,從成功路進入自強街就會看見的舊來發餅舖,是府城中不可或缺的老味道,裡面有著超袖珍版的紅龜粿,大餅等及各項祭祀常用的祭品模型,常讓遊客嘖嘖稱奇,進到自強街更能體會到台南過往的老巷弄情懷,裡面有幾家風格各異的咖啡館,走累了還可到附近的鴨母寮市場尋覓小吃美味,想體驗原汁原味的老台南,鎮北坊絕對可以滿足。

鄰近園區:赤嵌文化園區

 
 

台南二中(原台南中學學校講堂)

原台南中學學校講堂建於西元1918年,現為台南二中的小禮堂。日治時期的中學基本上有供日本人及臺灣人就讀兩種體系,此處原以日本學生為主的中學,但在二戰後日本學生銳減,而跟現在的台南一中短暫合併,後來才又正式成為台南二中。
 

講堂建築主體採用斜式屋頂,與日治時期其他學校建築一樣具有濃厚的學院風格,目前講堂北面的講台上,還保留日治時期存放天皇御照與教育敕令的奉安室。

立人國小忠孝樓(原寶公學校本館)

經過西門路很難不被這棟特別的建築物所吸引,寶公學校本館建於西元1938年,學校名稱由來是因為所在地的行政區劃是寶町,所以校名是念作「寶」公學校而不是「寶公」學校,常有許多遊客會弄錯。寶公學校在日治時期時是台南市區最具規模與現代化的公學校,建築型態非常特別,本館平面空間呈現L形,轉角切斜而成中央主體,入口與主樓梯均在此,兩端則是行政空間與教室,現則是立人國小的忠孝樓,也是學校師生心中學校精神象徵,經過西門路時,不妨停下腳步欣賞這棟美麗又特別的建築。

西華堂

位在台南火車站與台南公園之間的西華堂可說是鬧區之中的秘境,穿過車水馬龍的大馬路鑽進小巷,彷彿來到另一個寧靜的世界,創建於西元1750年的西華堂,是齋教金幢派中翁永峰支派下之齋堂,主祀三寶佛,目前還有不少修行的教友在此居住禮佛,寧靜肅穆的氛圍讓人走進西華堂後總能感到心靈平靜,雖然已近300年歷史,但西華堂建築維持的相當完整,不管是穿堂、門廊、屋簷,都能讓人感覺回到幾百年前的時空中,如果來到台南,從火車站出來之後先別急著尋覓小吃,來看看城市與古蹟完美並存的最佳範例吧。

台南公園

已有百年歷史的台南公園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流傳已久的燕潭曉月,形容月亮高掛天空時,猶如明月落在燕潭的倒映美景。每天從早到晚都有不少遊客在潭邊散步運動或是約會談情,假日時潭邊更是許多親子嬉戲的場所,也是攝影留念的最佳取景點,是許多台南人與遊客對台南的共同印象。

2017年為慶祝台南公園1百周年,特地請來日本知名庭園大師修復瀑布景觀,擁有濃濃的日式風情,瀑布流水周邊有著充滿綠意的蟲鳴鳥叫,重現百年前的優雅風情,加上一旁以咾咕石為牆面,紅色屋頂與可愛圓窗造型,有如歐洲小屋的台南公園管理所,以及公園內各處繽紛的造景充滿歷史氛圍的造景,實在令人流連忘返。

烏鬼井

在鎮北坊文化園區的自強街巷弄裡,有著一口被稱為「烏鬼井」的古蹟。傳說此井水源旺盛、取用不竭,在西元1653年開鑿後至今仍然有水,當時是來往船隻及當地人的飲用水。

據說由前來的東印度公司中的荷蘭人帶著黑奴前來開挖,因當時台灣人並沒有看過皮膚黝黑的黑人,因此稱呼為烏鬼,也成為這口井的名稱由來。後來到了日治時期井水漸漸少人取用,加上常有人意外跌落,日人便將井口封住掩埋,直到西元1955年才在考古工作中挖掘修復。

台南市區有烏鬼井,永康有烏鬼橋,新化有烏鬼厝,據說都是囚禁黑奴與埋葬黑奴的地方,雖然台南沒有太多當時黑奴的紀載,但由此可看見當時黑奴的活動區域與府城在國際海上貿易的重要地位。

開元寺

與鄭經有關的傳奇寺院
開元寺是清代臺南重要的佛寺之一,前身為明永曆年間鄭經為供養母親董氏而建立的「北園別館」,到了清康熙29年(1690)才改建為佛寺(名「海會寺」),咸豐年間正式定名為「開元寺」。儘管歷經修建,開元寺仍保有典型清代佛寺的「伽藍七堂」格局,是認識佛寺建築的最佳選擇。

裝飾藝術與宗教的殿堂
除了年代久遠、建築格局別具特色外,來到開元寺不能錯過的就是優美的裝飾藝術。穿越大樹參天的庭園,在三川殿迎接來者的,是彩繪名師蔡草如繪製的韋陀、伽藍門神,以及象徵風調雨順四大天王。古匾「小西天」、「開元寺」以及書法家林朝英遺墨「竹葉體」對聯,往內走各進紅瓦、平脊的簡樸建築,皆透露了此地為佛門勝地的訊息,不妨停下腳步來此感受寧靜。

主祀:釋迦摩尼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
配祀:彌勒菩薩、唏將(那羅延天界力士)、哈將(密遮金剛力士)、阿難尊者、迦葉尊者、地藏菩薩、觀音大士、千手觀音、大勢至菩薩、水月觀音、增長天王、持國天王、多聞天王、廣目天王、韋陀菩薩、準提菩薩、延平郡王、玉皇大帝

藝品導覽:山門「鳳凰剪黏」
鑑賞重點:佛寺莊嚴的入口

開基天后宮

府城最早媽祖廟之一

於德慶溪注入臺江口岸的南岸,又稱「水仔尾小媽祖廟」,「小」是用來和俗稱「大媽祖廟」的大天后宮區別。 創建於明朝永曆年間,三川殿僅有雲朵裝飾的單龍龍柱(通常年代較早的龍柱,一柱只雕一龍),是清初早期龍柱的特色,透露了廟宇的悠久歷史。 走入廟內,年代久遠的不只龍柱,背後刻有「明崇禎13年」(即西元1640年)的媽祖神像,說明了神像是隨明朝移民渡海來臺;後殿崇祀的觀世音菩薩,為臺灣府知府蔣元樞所督造,為「府城三大觀音」之一(另外兩尊為祀典武廟的「微語觀音」、大天后宮的「閉目觀音」),側著身體的姿態,被稱為「傾聽觀音」。 除了明清時期的文物外,廟內也擁有為數不少的近代藝術精品,如三川殿天山畫室的彩繪磁磚、屋頂剪黏、水車堵交趾陶、正殿大理石板壁畫等。
 

主祀:天上聖母-媽祖
配祀:福德正神、註生娘娘、韋馱菩薩、觀世音菩薩、十八羅漢、千里眼、順風耳、火德星君、月老、虎爺

 
藝品導覽:「三爪龍柱」
鑑賞重點:全臺最早龍柱

臺南三山國王廟(修復中)

廣東的潮汕移民來臺拓墾奮鬥的見證

位於西門路上,遠遠的就可以看見廣大的廟埕與樸素的廟宇建築,這裡是三山國王廟,少數保有完整潮州風格的廟宇。

三山國王廟又稱潮汕會館,是由清領時期渡海來臺的潮州移民創建,供奉原鄉的三位山神:巾山、明山、獨山,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同鄉聚會場所,廟後更有客房供旅臺同鄉寄宿。

臺南保存完整的粵東建築代表之一

來到門口就可以發現此廟與一般廟宇不太一樣,沒有其他廟宇的繽紛色彩,粵東建築的一大特色,是樸實穩重的灰梗仰瓦屋頂,末端用了翠綠色的瓦當滴水,搭配紅色的封簷板,呈現灰、綠、紅的配色,和以磚紅為主調的閩式廟宇建築有很大的不同。此外,平緩的屋脊和細緻的「嵌瓷」也是粵系建築常見的風格。

牆面彩繪用色非常低調素雅。拜殿中的龍虎浮雕非常精緻,是來參觀時不可錯過的重點。廟內也有許多富有歷史的匾額,正殿有乾隆皇帝賜的「褒忠」,韓文公祠內則有光緒皇帝賜的匾額。正殿後方還有四間廂房,其中一間奉祀三山國王夫人。整座廟宇散發濃厚的潮汕氣息,想看看不同於閩式的廟宇建築,三山國王廟絕對是不可錯過的歷史古蹟。

主祀:巾山國王、明山國王、獨山國王
配祀:天上聖母、兩廣總督周有德、廣東巡撫王來任、韓文公、韓湘子、臺灣總兵楊瑞、臺灣總兵顏鳴皋、文昌帝君、三山國王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