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展館

鄭成功祖廟

臺灣第一座主祀鄭成功的廟宇

又名鄭氏家廟,位於熱鬧的林百貨、土地銀行附近,朱紅的木柵門配上綠釉瓶欄杆的紅磚牆,沒有太多的繁複裝飾,說明了「宗祠」的本質,除此之外,這裡也是全臺第一座主祀鄭成功的廟宇。

鄭氏家廟的建築共分三進,正殿祀奉鄭成功的塑像,六尺高(約180公分)的神像左手按膝、表情肅穆地傾身向前注視著來往者,身著紅綠配色的文武袍,展現鄭成功亦文亦武的特質。這座神像的由來已久,為1947年府城泉州派藝師的作品,形象則是根據日本人留下的油畫打造。由於鄭成功為中日混血,受兩國崇拜,在廟埕、正殿皆有母子塑像、兒誕石等,說明其出生的歷史。

走進家廟內看著神像、古建築、古井及許多的老照片,讓人有如回到鄭氏家族在台經略大展鴻圖的時光中,也是鄭氏家廟以台南故事影像館身分想訴說的故事,更是台南歷史的藏寶盒。

主祀:鄭成功、董氏、鄭氏先祖
配祀:無

藝品導覽:正殿「鄭成功神像」
鑑賞重點:泉州派名匠的作品

位於鄭氏家廟的正殿,六尺高(約180公分)的鄭成功塑像一手按膝,另一手扶玉帶,身體微微前傾,身著紅綠配色的文武袍,雙眼注視著來往者,散發莊嚴肅穆的氣質。

鹽分地帶文化館-香雨書院

在廣大的鹽分地帶農田裡,一片綠意中會見到一棟白色典雅的建築矗立其上,建築前方鋪著紅色的地磚與矮磚牆,上題香雨書院四個大字。香雨書院開辦各種研習班,並陳列了地方文物及藝術家的作品,各項與鹽分地帶相關的老照片及古地圖等也都在其中,走一趟就能深入了解鹽分地帶的歷史及文化,讓鹽分地帶充滿藝文氣息。

方圓美術館

方圓美術館是將軍區最文青、最美麗的建築之ㄧ。方圓美術館過去有兩個身分,ㄧ是將軍首任鄉長黃清舞的故居-遂園,同時是黃老鄉長懸壺濟世的診所-遂生醫院。建於西元1944年,建築最大特色是四合院結合拱門迴廊,中西建築特色合併,在當時為非常前衛的設計。財團法人方圓文化藝術基金會接手整修後成為現今的方圓美術館,展示許多當代藝術作品,過往主人黃老鄉長的書房及故居保留的文物和老照片也都典藏於內,訪客可以好好看一下早期文青的生活品味,也可以看看現代文青的藝術作品。

奇美博物館

當看到這樣的景象,會以為這是歐洲某處宮殿的景致吧,走過陽光下映著彩虹的阿波羅噴泉,穿過護城河上的橋墩,勇猛優雅的白色獅頭一字排開,橋面上莊嚴的奧林帕斯眾神也整齊陳列,走過橋面,博物館正面入口採高聳的圓頂造型及各面不同的希臘列柱設計,這樣的氣勢更能襯托出典藏寶物宮殿的華麗,安置於博物館建築物最高點的「榮耀天使」雕塑,是臨摹法國雕塑家路易‧巴里亞斯(Louis-Ernest Barrias)的作品,這座手持桂冠和號角的榮耀天使,將永遠佇立於奇美館建築的最頂端,象徵守護這塊土地,榮耀世間的美好人事物。

在2015年開幕的台南都會公園奇美博物館,主建築正面全長150公尺寬,高42公尺,耗資13億,是奇美集團的許文龍先生建造完成後捐贈給台南市的大禮物,開幕後也成為全台灣遊客甚至是國外遊客的必到之處。

佔地9.5公頃的博物館,典藏無數珍貴的國際級藝術品,許文龍先生的大願已然達成「在地的博物館,推展從3歲稚童到9旬阿公阿嬤看得懂、聽得懂的音樂與藝術,一個沒有門檻的美學文化殿堂」到台南就能進到媲美歐洲充滿藝術珍品的殿堂裡,是所有台灣人的福氣。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

臺南左鎮化石園區整合原菜寮化石館、自然史教育館以及光榮國小,是全國唯一「館校合一」的化石博物館。結合科學考古、教育推廣以及觀光休憩功能,呈現「化石的原鄉」獨特的自然與人文脈絡,形塑左鎮成為重要的化石研究基地。

左鎮化石園區累計收藏猛獁象、劍齒象、古鹿、鱷魚、貝類等海相和陸相生物化石,大量陸相脊椎動物化石出土是一大特色,加上左鎮人頭骨碎片、早坂中國犀復原骨架等蒐藏品,可謂臺灣無可取代的化石寶庫。如今,左鎮化石園區從單一館舍蛻變、擴展為五大館舍。

自然教育館模擬左鎮的地層岩壁,在這裡能體驗多元互動裝置,如化石挖掘、河床化石觀察;故事館介紹新化丘陵,展示包含新港文書在內的西拉雅族文物,認識「化石爺爺」陳春木一生採集化石的貢獻;生命演化館呈現海洋生物的搶灘戰,曾經稱霸地球的恐龍坐落在中庭,之後哺乳動物崛起於歷史舞台,見證生命演化的繁盛與衰落;化石館設置擴增實境互動沙盤,能了解菜寮溪流域化石的來源,然而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早坂中國犀全身骨架化石;探索館揭曉左鎮人之謎,走近化石清修室則能一睹化石的復原實況;到彩繪魔法互動教室,和自己著色的菜寮流域生物群一同玩耍和觸控餵食。

鹿陶洋江家古厝

在台3線開車奔馳而過絕對不能忽略這裡,因為拍攝電影總舖師而爆紅的經典場景,江家古厝是保存非常完整的聚落,祠堂公廳的中軸四進三院,子孫居住的左右廂房左六右七象徵13條龍,最外圍就是雞舍豬寮等。

300多年來不斷傳承下去,直到現在都還有江家後代居住在這裡,現還有20餘戶共約百人居住,大多是老人家與小孩。宗祠堂看出來,會見到中間有圓形的黑色的地板,連接著從樓梯至另一堂共有17塊的石頭地板,住在江家古厝的老阿嬤現身說法。

以前她們嫁進來時,是坐著轎子來到這個圓形的地板中央落轎,然後走剩餘的7階石頭地板進祠堂拜祖先,至於為何要走7階等數字由於年代久遠,阿嬤說他也不大記得了,只知道是取吉數,每個嫁進江家的媳婦們,現在都還有此傳統,只是現在已經改搭轎車了。

來楠西非常值得細細逛一次的老聚落,裡面現在還有住戶居住,所以請不要喧嘩,記得跟老人家們打個招呼,拍照也請尊重住戶。

 

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

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以白鵝、蠶桑、黑豆為主軸,詳細介紹下營區的產業文化。展示館係改建30年歷史的閒置倉庫空間,設有下營農業發展區、絲製品展示區、蠶桑區、生活展示區、多媒體放映區、蠶業文化區、古農村器具展示、黑豆產業文化區、鵝產業文化區、鄉土藝文區、下營農會特產販售區等,並將剩餘空間規劃為黑豆蔭油現場加工製作場、蠶絲被拉製室,多元的展示方式,豐富的展示內容,徹底展現下營區產業。

 

台灣鹽博物館

自111/1/10起閉館整修,開放時間詳見官方公告
整修期間可前往七股遊客中心參觀,並索取相關旅遊資訊

一望無際的鹽田中,有兩座白色金字塔並肩聳立,與七股鹽山遙遙相望,這裡是台灣鹽博物館。走進這座鹽業的堡壘,用視覺回憶鹽田風光;用聽覺感受鹽工艱辛;用觸覺掌握鹽粒結晶;用嗅覺想像潮濕礦場;用味覺品嘗粗鹽鹹味;用感覺和認知完整體會一路走來的鹽業歷史。

鹽的歷史,重現鹽產業
鹽工曬鹽、鹽井崗哨、運鹽火車、鹽村診療所,當地耆老與鹽工的口述故事、陳列的泛黃老照片,將四、五十年代鹽田光景無微不至地呈現在眼前。這裡也打造了中古波蘭礦坑的遺跡場景,狹小空間圍繞潮濕空氣與凝重氣息,彷彿穿越了時空,更真切地體會鹽工辛酸與沉重的生活。

鹽的紀念,生活體驗館
博物館旁就是鹽田生活體驗館,來一杯鹽味咖啡沉澱心靈,來一支鹽冰棒冰鎮消暑。看著五顏六色的鹽封存在瓶瓶罐罐中,像是顏料齊齊排列在牆面,挑選一罐屬於自己的幸運色,用鹽結晶紀念這趟旅程。

鹽與美的建築,七股遊客中心
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距博物館不遠處還有一座美得令人屏息的建築物,那是七股遊客中心。通體灰白的水泥建築,向四周延伸四肢,張揚地毫不客氣卻完美融入這片鹽地,一層層的階梯向上堆疊,捧著蔚藍的天空,這一幕幕交錯的景緻已被許多訪客擷取在相簿裡

林崑岡紀念館

漚汪是將軍區最大的聚落,日治時期以來,漚汪最出名的人就是「竹篙山之神」林崑岡。林崑岡(西元1832-1895),武秀才出身,於西元1895年10月日軍進逼台南之時,曾統率數千義勇軍誓師抗日,最後於急水溪南畔竹篙山戰死,英烈事蹟為人傳頌。紀念館設於文衡殿2樓,詳盡記錄其一生事蹟,空間雖不大,但老文物、老照片、畫作墨寶典藏豐富。

蕭壠文化園區

蕭壠糖廠又名佳里糖廠, 1905年成立, 1908年開始製糖,是日治時期「明治製糖株式會社」在台灣設立的第一個新式糖廠,1998年因糖業沒落關閉,後來閒置空間再利用,蕭壠文化園區在2003年成立,以藝文基地的面貌再臨。
 

蕭壠文化園區真的是當地人的休閒天堂,糖廠改造的空間一直都是很有台南味道的遊憩景點,外圍像是公園一樣,原本的倉庫與廠房變身為各式藝術展場,特地保留的屋頂樑柱,由下而上仰望,幾何的線條在藍天中放射開來,配上旁邊的綠意,是很舒服的風光。
 

走在廠房倉庫之間,穿過長長的隧道,陽光穿過樑柱穿過樹梢,在灰色的牆面與地面上烙下印記,遊客穿梭其中,進出展場之間,這是屬於台南的文藝式悠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