億載金城 (二鯤鯓砲台)
億載金城又名「二鯤鯓砲台」,是一個四方型四周有稜堡且有護城河圍繞的紅色城堡,中央處的草皮則是當時用來操練士兵的所在地,從地圖上看是一個非常勻稱的菱形設計,隨著歷史演進,億載金城已失去軍事據點的作用,轉變為相當受歡迎的景點,三-四月周邊黃花風鈴木盛開時更是絕美,常可見遊客踩踏著天鵝船在護城河中緩緩前進,與生活在此的野鴨及天鵝一同在水域裡嬉戲著。
億載金城又名「二鯤鯓砲台」,是一個四方型四周有稜堡且有護城河圍繞的紅色城堡,中央處的草皮則是當時用來操練士兵的所在地,從地圖上看是一個非常勻稱的菱形設計,隨著歷史演進,億載金城已失去軍事據點的作用,轉變為相當受歡迎的景點,三-四月周邊黃花風鈴木盛開時更是絕美,常可見遊客踩踏著天鵝船在護城河中緩緩前進,與生活在此的野鴨及天鵝一同在水域裡嬉戲著。
17世紀初荷蘭人以軍商結合的隊伍,於1624年占領今日安平,並建熱蘭遮城為其防禦要塞,全部工程完成於1634年。1662年鄭成功取荷蘭城後,改稱安平鎮,改內城為內府,臺人因此稱其為王城。清領時代,因台江內海逐漸淤積陸浮而失去其重要性,加上清兵破壞熱蘭遮城建億載金城,故日漸荒廢。日治後重建,二戰後乃稱「安平古堡」。目前真正的荷蘭時期遺跡僅存古堡前方外城南城垣的磚牆。老榕盤根,無限滄桑,見證著近400年來的台江的歷史。
1975年配合觀光年計畫,台南市政府整修安平古堡範圍環境,在瞭望台上加一尖型屋頂,牆面漆成白色,就是現在我們看見的安平古堡的模樣。
臺灣府城在清雍正三年(西元1735年)築造木柵城時,小東門段的範圍為:正東倚龍山寺,設大東門,木柵由大東門向北,延續到右營廳後,轉東北到小東門,再向正北走,靠近城守營即為大北門。所以小東門的城段,就是介於大東門城與大北門城之間的兩段。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城垣僅存勝利路上,以三合土夯築之小東門段城垣殘蹟,北起小東路長約二百公尺,南止於大學路長約六十五公尺的城垣殘段隱藏在茂密的樹林下。西元1966年,成功大學收購光復營區校地時,為建造校園圍牆,拆除了南段城垣。
傳說台南府城的地理型態狀似鳳凰,被稱為鳳凰城。而普濟殿位置為風水中八卦網的中心點,為讓台南王城的鳳凰不會飛走,遂建普濟殿及周邊四通八達狀似八卦網的街道,以網住這隻讓府城興盛的鳳凰。
普濟殿原名「普濟寺」,原主祀觀音佛祖,因廟宇位置在府城城外,錯過進城時間的旅人會在此寄宿,普濟殿的池府千歲神像,相傳即為當時旅人因故留祀,因香火鼎盛,而發展為「普濟廟」,後改為「普濟殿」。
普濟殿廟宇建築不大,卻深具特色。要看傳統,有著全台唯一以「傀儡戲」送迎神的傳統;要看現代,有著畫師許荷西創作結合威靈王生平故事和普濟殿特色的大型現代彩繪。
佇廟埕點燈,最近幾年普濟殿的聲名大噪,起源於西元2014年春節期間首次舉辦的創意彩繪花燈,將成千上百個燈籠整齊懸掛於廣大廟埕上,甚至延伸到周邊國華街上,讓許多路過的遊客及民眾驚喜不已。在春節期間,燈籠在夜色中亮著溫暖的光芒,讓人感到年節團聚的溫暖,大受好評。上千顆的手繪燈籠,照亮廟宇和小巷,已經是全台著名的燈會之一。
在小巷迷路,探索人孔蓋 普濟殿周圍四通八達的巷道,如同「八卦網」形狀,近年來巷弄內增設了三款和普濟殿歷史有關的彩繪人孔蓋—「本廟邊」、「試經口」、「下粗糠崎」。到普濟殿最好的方法就是從大馬路走進來,放下地圖,享受迷路和驚喜。
臺南不只有歷史悠久的老廟宇,從19世紀以來就來臺宣教的醫師和牧師,也帶來了悠久信仰與另一番面貌的宗教建築。
馬雅各醫師來臺福音發源地
1864年馬雅各醫師初次來臺,並在之後開始在看西街開設「看西街醫館」,一面行醫,一面進行傳道。但在保守的民風下,本地人對於外來者與外來宗教的排斥,使得馬雅各醫師一度離開臺南,三年後才重返府城,在二老口街(今啟聰學校附近)陸續開設醫館、設立堂會。
進入日本時代,位於太平境的教會正式建堂完成,同時也在看西街成立分會(永樂教會),在牧師與信徒的努力下,1955年分會籌組的禮拜堂竣工,選址在當年馬雅各醫師第一個落腳處附近,也就是今日的看西街教會。
看西街教會的建築,是戰後首批以鋼筋混凝土施作的西洋建築。在狹小的巷弄內,有著圓頂、六柱式門廊山牆的雪白教堂隱身其中。與兩邊的老屋相映,在視覺上帶來的衝擊感,就如同當年府城人初識教會的震撼。
參考資料:傅朝卿,《光復後台南市現代建築》,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出版,頁24-27。
鑑賞重點:構成聖殿印象的山牆與門廊
保安宮建立於西元1946年,雖非百年古廟,但廟宇內卻有著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這在台灣非常難得一見,一間廟宇同時擁有四位國家薪傳獎大師的作品,有剪粘大師葉進祿的剪黏作品,還有潘麗水大師的門神彩繪與樑枋畫,蔡草如大師的神龕壁畫,還有施弘毅大師的石雕,可說是四大名將的作品齊聚一堂,因長年受到香火燻汙,在西元2014年重建時也一併將大師們的作品做了整理修復,以及補強,讓廟宇內外煥然一新,也讓大師們的藝術作品美輪美奐,重新散發著光彩。
位在市區南邊、台江內海七鯤鯓之一的灣裡萬年殿,是傍著海的王爺廟宇,有著百年王船,信仰也從海邊展開。
「灣裡分船,喜樹分佛」
喜樹與灣裡是相鄰的兩個鯤鯓,相傳一日兩地的庄民在出海作業時,撿到一艘漂流的王船,後協議兩庄各自建廟奉祀,最後由喜樹分得了神像,灣裡分到了船,也就是現在廟內兩側廂房所奉祀的王船。
不燒王船的王醮
每十二年萬年殿會舉行一次祈求閤境平安的「王醮」,但相較於普遍廟宇建醮、燒王船的印象,萬年殿由於王船是最終奉祀之物,因此不用燒王船來舉行送王儀式,而是每次建醮時進行王船的修整(木材修補、重新彩繪等),並且請王船繞境,為沿途居民帶來平安。王醮結束後,王船就再請回廟內供奉。
備註:池府千歲為日治時期寄奉,後與三府千歲合祀。
主祀:三府千歲(葉府、朱府、李府、池府)
配祀:五府千歲(李府、池府、吳府、朱府、范府)、觀音佛祖、天上聖母-媽祖、水仙尊王、中壇元帥、將軍爺、虎爺、福德正神、註生娘娘、松王公
藝品導覽:「秦叔寶、尉遲恭」木雕門神
鑑賞重點:用雕刻刀「畫」出門神
萬皇宮約建於西元1739年,奉祀主神是代天巡狩葉、朱、李三府千歲,為地方的信仰中心。廟宇建築仿皇宮型態,非常壯麗規模廣大,廟宇內部的彩繪雕刻也都是名師創作,潘麗水、蔡草如、施弘毅的作品都在其中。每12年舉辦一次的萬皇宮王船建醮是當地的大事,在前廣場搭起跟廟宇一樣壯觀的超大型醮台及王船,是許多文化攝影人不會錯過的攝影題材。近年因為喜樹聚落的「喜事集」市集大紅,也帶動的參拜人潮。
遠離喧囂的安平一小段距離,來到一個不像城市的小聚落裡,沿著海邊的道路走,發現路中央架起一座有造型的天橋,或許只有當地的居民與小朋友在走吧,因為一端連著國小,一端連著海灘,住在台南的人,大多都喜歡到黃金海岸或是觀夕平台,每次到這兩處去總是熱鬧非凡,或許兩處的名氣太過響亮,才讓海景天橋得以保持一片寧靜。
每個月都有環保團體固定來這裡淨灘,並清算海岸的廢棄物種類,乾淨的沙灘不是平白無故出現的,都市裡的沙灘要保持一定的乾淨,一定有一群非常愛她的人在默默守護著,除了環保團體固定來,社區裡也會有人前來幫忙,為的就是維持城市裡難得的細沙海岸。
位於四鯤鯓的這一片沙灘,真的讓人驚豔,原來台南的沙灘可以這麼漂亮
【讓貝殼在他應該在的地方,讓不屬於沙灘的東西離開沙灘,來海邊能留下的只有腳印,能帶走的只有相片跟回憶】
如果前來造訪,請守護她,這片沙灘是很多很多人共同的心力結晶。
全台開基四鯤鯓龍山寺,俗稱全台開基四鯤鯓祖師公廟,為全台灣首座最早主奉清水祖師的廟宇。廟宇約建於明永曆十九年(西元1665年),隨鄭成功來台的泉州府安溪縣軍民,自「安溪清水巖」迎來清水祖師神像及漳州府平和縣移民自三平寺迎來「三平祖師」神像,合於四鯤鯓立廟虔誠奉祀。
期間歷經多次重建與擴建,如今廟貌輝煌,廟宇雖名為龍山寺,為主奉清水祖師,並非如其他龍山寺是主祀觀音菩薩。龍山寺最特別的是門神彩繪不是一般常見的門神,而是四大鬼王,相傳為清水祖師降伏的部將,也是潘麗水大師的作品。